平台|大闸蟹“爬”上电商,巨头“鳌”战千亿市场( 二 )


据了解 , 从今年的金秋消费季开始 , 拼多多将持续与洪泽湖、固城湖、白荡湖等各大湖区合作 , 加大资源投入 , 探索并推行统一的大闸蟹电商销售标准 。
新电商凭什么给产业“立规矩”? 电商平台推动细分行业建立标准 , 不是拼多多一家首创 , 也不仅出现在热火朝天的大闸蟹市场中 。
据不完全统计 , 仅2021年至今(9月22日) , 京东、天猫、拼多多三家电商共发布8项行业标准 , 涵盖LED智能投影仪、空气循环扇、游戏手机、燕窝等多种产品 , 且均与有一定官方背景或行业权威的机构合作发布 。 作为惟一一家农产品起家的大型电商平台 , 拼多多此前已联合云南农科院推动制订云南雪莲果的相关标准 。

平台|大闸蟹“爬”上电商,巨头“鳌”战千亿市场
文章图片

河蟹商品分等分级销售标准
销售渠道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 实质上将电商在数字化进程中“吃到的”红利体现得淋漓尽致 。 超脱出电商“走量”的基本认知 , 电商平台对消费者偏好、市场趋势的把控 , 能够助力甚至决定商户的营销策略、产品策略 。
同样是得益于数字化实力 , 相对于传统的销售渠道 , 在对产品进行溯源、品控、物流管理上 , 电商平台都拥有“碾压式”的优势 。
由电商发起 , 围绕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根本诉求 , 在完善行业标准、改善行业弊端的同时 , 让商品更好地适应市场 , 实现多赢 。 这也解释了商家、行业协会欢迎并且热衷于参与电商发起的行业标准的根本原因 , 更是渠道反向影响产业供应链的典型例证 。
从上述统计中也能发现 , 电商平台发布标准涉足的品类有很强的共性——趋势新、定位高端或行业标准化程度低 。 如燕窝和大闸蟹 , 都是日常高端食品中消费高、标准化程度低的典型代表 。
贵且不会买、买不到足秤蟹、怕买到死蟹或者假阳澄湖蟹 , 都是消费者在购买大闸蟹时常见的痛点 。

平台|大闸蟹“爬”上电商,巨头“鳌”战千亿市场
文章图片

消费者的困扰也折射出大闸蟹行业本身的问题 。 此次与拼多多联合发布报告的、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种质与育种室主任葛家春表示 , 河蟹行业本身存在三个显著痛点:一是河蟹商品销售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 , 网上销售有标大发小现象;二是河蟹商品内在品质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 销售上不能按级定价 , 部分销售商发售低劣商品;三是部分优质产品由于没有相应等级标准 , 无法在网上做到优质优价 。
不同于准入标准 , 拼多多此次发布的分级标准 , 通过更为科学、标准化、直观的方式 , 为线上线下大闸蟹销售和消费提供质量评判的明确依据 , 实现优质优价 , 引导养殖企业、蟹农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品质和口感 , 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 最终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 , 建立统一的标准 , 有助于实现大闸蟹优养优产优销 , 从源头带动蟹农提高市场竞争力 , 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始终如一的好螃蟹 。 拼多多已从“百亿补贴”商家开始 , 在平台上执行长三角云拼大闸蟹的相关产业标准 , 从江苏各产区起步并推广到更多地区 。
水田外的“最初一公里” 近十年 , 物流配送的发展完全颠覆了消费者购物的“最后一公里” 。 曾经 , 一些传统巨头电商认为 , 农村电商要解决的同样是“最后一公里”问题 , 就是实现如何身处农村也能及时收到快递 。
然而时至今日 , 我们可以看到 , 农村电商的发展重点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 是解决“最初一公里” , 解决农产品上行 。 我国地大物博 , 农业农村尤其范围广大 , 新电商们在反向影响农业供应链的路上 , 推动了“最初一公里”的标准化与数字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