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研究生,你真的会做文献笔记吗

编者按
日前,《中国科学报》刊登了《大学生,你为何不愿做笔记》一文,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讨论的深入,关注焦点指向研究生群体的文献笔记问题——全盘照抄、抓不住有用信息、认为做笔记对提高写作能力作用有限……初窥科研门径的研究生时常困惑于做文献笔记的种种问题 。那么,对于研究生而言,一份好的文献笔记能带来什么,又该怎样做好文献笔记呢?
看着一些研究生的文献笔记,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树义不禁摇了摇头 。“作者写了什么就抄什么,有时候是原文照抄,有时候稍加总结提炼,但绝不会超出作者划定的范围 。”
这是初窥研究门径的学生经常陷入的一种笔记误区 。实际上,文章的摘要已传递了上述信息,研究生投入了时间看文章,得出来的结论却与摘要在信息含量上是等价的 。“这样的笔记有何效力?”王树义不禁质疑 。
日前,《中国科学报》刊登了《大学生,你为何不愿做笔记》一文,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关注 。而进一步细究,对科研工作而言,特别是对于初窥研究门径的研究生来说,一份好的文献笔记又能带来什么,该怎样做好文献笔记呢?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人员采访了对此感触颇深的教师和学生 。
“基本功”不到位者不在少数
“只是在PDF上涂涂改改,从来不做归档,遇到同类选题还得一切从头开始 。”
“读了后面的文献,忘记了前面的文献,写论文时觉得自己好像没读过什么文献 。”
“文献笔记做得很片面,没有办法一次性把笔记记全面,导致要看很多遍 。”
“文献笔记做得冗杂,导致有很多地方重复 。”
“看了很多文献,但一目十行,甚至只看图表和实验部分,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毫无帮助 。”
“想要手写笔记,可手写慢,电子版本又不好涂写,笔记记录得很生硬 。”
……
阅读文献并转化为自己的研究素材,堪称研究生的“基本功” 。但在采访中,向《中国科学报》采访人员吐槽“基本功”做不好的研究生并不在少数 。
在本科阶段没有培养起良好的笔记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就稍显“尴尬”了 。“初入科研门径者往往对白纸黑字抱有一种崇拜心态,做笔记不是为了和作者之间发生对话,更多的是一种被他人‘耳提面命’的感觉 。”王树义说 。
加之部分研究生并非真正钟情于学术,所做的笔记带有导师的强制性要求,被动意识下记录的内容往往也会变味 。
即便一切都在正轨中,再用课堂笔记的方式来做文献笔记,“打开方式”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
“金庸小说中看武林秘籍可以修炼成绝世高手,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科研工作中,只读书不足以写出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王永晖表示,写论文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读论文获得启发,二是导师的指导 。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张的读书方式“薄—厚—薄”,在读书上固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王永晖看来,做研究与读书是相反的 。“科研像挖井,读书像登山 。做科研首先要看很多论文,然后从论文中找到你需要进军的薄弱之处,再在论文写作中不断充实,因此是‘厚—薄—厚’的过程 。”
那么,在“厚—薄—厚”的过程中,笔记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问题意识的中介
研究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会提问题 。
在2020年8月18日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的《为何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一文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提出,能否提出好问题取决于以下几点——第一,你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如何?第二,你对该领域对应的现实领域、前沿问题的熟悉程度怎样?第三,你的研究方法训练如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