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研究生,你真的会做文献笔记吗( 三 )
王德华所在的研究组每周都有一个任务——每人找一篇外文文献编译,集合起来分发给大家,研究生读完后写下评述以及推荐理由 。这样的要求,他的研究组已坚持了多年 。
在他看来,首先要做好选择和阅读文献的工作 。通常阅读的文献主要有两大类——本专业的文献和扩展自身视野的文献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研究者要善于总结和整合 。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文献的理解 。
王德华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唐丽秋表示,这样训练的一个直接好处是,写文献综述时思路清晰、下笔很快 。
此外,做好一份笔记还有其他许多需要关注的地方 。
研究生认为不能一次性完成笔记,但这在导师看来是正常的 。王德华表示,一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到烂熟于心,“读几遍是不行的” 。“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会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要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实验阶段,要注意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论文写作阶段,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 。”与之相应,多数文献只需要泛读,读题目、看摘要、浏览图表即可 。
如何避免把做笔记变为一味抄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徐耀在其一篇博文中谈到“记录文献精华内容是文献笔记的核心” 。
他指出,有用的信息一定要抄下来,包括反应式、原料的性质、流程示意图、典型的应用等,取决于读者本人想要什么 。这部分笔记还应该有读者自己的思考,此时不是评判文献的水平高低,而是如何与自己的研究相结合 。做好这一部分笔记,论文的讨论部分就好写了 。“一篇好文章的‘好’表现在三个方面:立意好(创新)、讨论好(深度)、文字好(优美),做好这部分文献笔记有助于加强文章深度,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
通过做文献笔记提高写作能力,徐耀认为可以实现 。他建议,研究生多抄写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写作的时候才会更有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做好语法的配合 。语法的配合在于下笔时就要兼顾到句子的结构平衡、动词的问题、名词的问题、最麻烦的冠词问题 。优秀的作者会把文字安排得非常恰当,有些人做出了具有《自然》《科学》发表水准的工作,却不能于其上发表,文字水平不够是重要原因 。”
在林秀豪眼中,研究笔记,尤其是与人合作的研究笔记书写时要层次分明,首先要详实、全面地介绍研究细节,其次要把与之相关的文献放入其中,再把自身的阶段性成果写出来,最后就是与合作者的沟通 。“人们通常了解到90%才把自己的方法讲出来,在我看来应该了解到60%,且有一定看法时,直接告诉合作者‘我不是很懂……’这是更好的沟通方式 。”
善用笔记工具生成链接
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文献笔记形式?在这个问题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徐耀给每一篇文献编号,但超过200篇后就不适用,“此时应该给文献分类” 。唐丽秋把PDF以主题文件夹形式归档,再用Word记录论文的提示语,方便、简单是她最看重的 。
林秀豪指出,有人喜欢“图书馆分类法”,按照内容大类分类;有人喜欢“编年体”,按时间归类;还有人喜欢“纪传体”,如他本人采用的就是按地域分类 。“形式是否好看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是否把不会写进论文的细节放进去 。”
分类的同时,还要注重笔记的综合 。王树义看重的是,做笔记时各种想法的灵活生长,在多个项目之间的自由切换、并行不悖 。“很多人记笔记是为了眼前项目做短期投入,但从长期来看,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原始创意 。”
推荐阅读
- 苹果简单美食做法(教你做好喝易上手的苹果汤)
- 饺子|朋友说你家的早餐一看就是穷苦人家的,我只能说,每家的饮食不同
- 葱爆羊肉|冬天最适合吃羊肉,教你8种羊肉做法,滋补暖身,鲜香味美,好吃
- 彩椒|你炒的鸡胸肉又干又柴?方法不对!跟我学一招,香润滑嫩吃不够
- 紫米燕麦仁粥怎么做(教你煮紫米燕麦仁粥)
- 芝麻|想吃芝麻条别买了,厨师长教你做法,几块钱能做一大篮,香酥爽脆
- 辣椒|同样是吃货,为何福建胖子少?看完福建人的一日三餐你就明白了
- 鲍鱼|同样是吃货,为何福建胖子少?看完福建人的一日三餐你就明白了
- 风味人间|这才是2021压轴大片——话不多说,带上你吃饭的家伙跟上
- 猪皮冻|做猪皮冻时,最忌直接下锅煮,教你正确做法,皮冻清爽筋道无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