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研究生,你真的会做文献笔记吗( 二 )
“前两点与做笔记高度相关,都需要信息的摄入与知识网络的构造 。根据《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分类,第一点与典型的文献笔记,第二点与临时笔记、长期笔记正相关 。”王树义说 。
王永晖表示,遗憾的是,我国的高考选拔过早地淘汰了一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更多地让会解决问题的学生胜出 。而前者若能通过高考选拔,往往在后期的科研上更能绽放出光芒 。
这时,笔记就成为了补足学生提问题能力短板的重要载体 。虽然笔记并不能直接产生问题意识,但作为问题意识的中介、载体,已被越来越多学者所认可 。
著名数学家陶哲轩曾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笔记帮助自己保持了科研的“间断点” 。在同时开展多个问题研究时,遇到做不下去的情况时,他会先把该问题写在笔记中,若干个月后重新回想该问题时,就不至于再走回头路,从而提高了科研效率 。
王永晖在2021年9月28日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的《大学生,你为何不愿做笔记》一文中提到的“忆筛×笔记”法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生,而对于研究生,他认为更适用的是“(忆筛+提问)×笔记”,“越筛笔记越好,越提问就越能实现良性循环”,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滚雪球”学习法 。
他以“宇宙大爆炸”类比科研与笔记的关系,笔记越积越厚,当厚到一定程度时,因为“万有引力”突然发生“凝聚”(发现、提出问题),进而“核聚变”产生“铁元素”(发表论文),再次“核聚变”产生“金元素”(达到新高度),最终实现由“气体星球”变成“铁星球”“金星球” 。
生长出新的创新点
很多科学家、文学家做笔记都有类似由“气体星球”变成“铁星球”“金星球”的奇妙经历 。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写了不少手稿,每个研究项目都有一个文档夹,保存了项目从定题到论文发表的全过程 。正是有了前期的笔记积累,才能不断从中寻找他人没有发现的洞见 。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在欧洲留学时做了大量笔记,最后悉数带回国,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基于这些海外笔记逐渐生成的 。
“笔记之于学者,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王树义说,而他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
多年前,王树义申请了一个研究社交媒体的课题 。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她发现课题方向缺少新意 。“就在开展不下去之际,我换了一个角度——结合自身思考,以及在美国访学期间高校处理隐私的经历,特别是一段提及‘每年花2000美元才能真正保护自身的隐私’的视频,我逐渐被引向了另一个方向——社交媒体的用户隐私 。几个方向的信息都被我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逐渐生成了一个新结构,我突然发现什么是我可以研究的问题了 。这就是平时逐渐积攒的素材不断发酵、连接带来的收益 。”
台湾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林秀豪在其笔记术演讲中也分享了一个“从庞大计划中生出的另一个计划”的故事 。他在做一个物理系统时,横过来计算另有发现 。“这让我感到很快乐,马上便写下一份笔记 。”他拿着笔记去找意向合作者,最终双方合作发表了不错的论文 。这段经历让他印象深刻,“留下笔记,偶尔去翻翻笔记,会有不一样的方向出来” 。
不经训练,无以“综合”
这些奇妙的经历并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 。对于初学者而言,第一步在于科学的积累 。
“学会读、学会记、学会整理,再到学会综合,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训练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德华说,比如研究生读外文文献,初学者通常会把每句话都翻译出来,再找出他认为的重点,而高年级研究生则会记录受启发的学说、理论 。“这一转变,不经过训练无以实现 。”
推荐阅读
- 苹果简单美食做法(教你做好喝易上手的苹果汤)
- 饺子|朋友说你家的早餐一看就是穷苦人家的,我只能说,每家的饮食不同
- 葱爆羊肉|冬天最适合吃羊肉,教你8种羊肉做法,滋补暖身,鲜香味美,好吃
- 彩椒|你炒的鸡胸肉又干又柴?方法不对!跟我学一招,香润滑嫩吃不够
- 紫米燕麦仁粥怎么做(教你煮紫米燕麦仁粥)
- 芝麻|想吃芝麻条别买了,厨师长教你做法,几块钱能做一大篮,香酥爽脆
- 辣椒|同样是吃货,为何福建胖子少?看完福建人的一日三餐你就明白了
- 鲍鱼|同样是吃货,为何福建胖子少?看完福建人的一日三餐你就明白了
- 风味人间|这才是2021压轴大片——话不多说,带上你吃饭的家伙跟上
- 猪皮冻|做猪皮冻时,最忌直接下锅煮,教你正确做法,皮冻清爽筋道无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