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南方人的奶,连北方人都馋?( 四 )



▲乳饼就像白面秀才 , 可咸可甜 。 (图 | 汇图网)无论怎么吃 , 乳饼都很美妙 。 如今也有牛奶做的乳饼 , 但碎渣感十足 , 口感差了一大截 , 还是算了吧 。
\uD83C\uDF70上海:西食东渐 , 侬来问我呀\uD83C\uDF70终于 , 轮到西装革履、打领结梳油头的上海老克勒出场了 。 只见他推开冒着热气的咖啡 , 摆上了蝴蝶酥、栗子蛋糕和白脱别司忌 。 众人不解:牛奶在哪里?老克勒整了整衣角 , 轻轻一笑:都在里面 。
▲海派西点 , 蛋奶糖的盛宴 , 也是“西食东渐”的一环 。 (图 | 视觉中国)西式点心 , 离不开蛋、奶、糖三大件 。 作为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的前沿 , 上海不仅最早接受了西点文化 , 也一直在用精致而桀骜不驯的态度 , 一步步改造这些舶来品 , 创造了世间独此一味的“海派西点” 。 比如这个别司忌 , 听着特新鲜吧?英文的“biscuit”(饼干)是也 。 然而别司忌并不是饼干 , 而是加了黄油和糖的面包片 , 烤得金黄酥脆 , 渗出甜蜜诱人(且罪恶)的糖油霜 。 一口咬下去 , 又硬又脆香 , 搭配一杯黑咖啡 , 就是当年十里洋场的摩登下午茶 。
▲老上海哈斗 , 味道绝对不输泡芙 。 哈斗 , 英文的“hotdog”(热狗) 。 但哈斗也不是长面包夹香肠 , 而是一块长长扁扁的酥面包 , 一层巧克力酱 , 一层酥皮 , 最里边包裹着鲜奶油——对 , 就是海派的泡芙 , 只是比一般泡芙更瓷实、有嚼劲 。 老上海们 , 喜欢买个哈斗、边走边吃 , 完全不跌份 。 白脱小球 , 由法式长棍面包改良而来(想不到吧?) , 白脱就是英文的“butter”(黄油);老上海们爱法餐 , 又嫌弃法式长棍硬得能打人 , 就增加了黄油和牛奶的用量 , 再把尺寸改小 , 就诞生了白脱小球 。
▲海派老西点 , 徒子徒孙无数 。 (图 | 视觉中国)这都是海派西餐的老味道了 。 上海人都知道 , 它们如今已不多见 , 只能靠老饕去寻找 。 唯有几样 , 虽然阅尽了风云洗礼 , 却依然活跃在上海滩的西点桌上 , 甚至能吸引老上海们不畏严寒酷暑 , 排着大队也要买上几份 , 回家享受生活 。 它们便是海派西点的两大顶梁柱:栗子蛋糕、蝴蝶酥 。

▲栗子蛋糕的两种形态 , 共同特点是“瓷实” 。 栗子蛋糕 , 诞生于1929年 。 它的前身是提拉米苏 , 将手指饼干改为细细磨碎的板栗泥 , 勺子扣下去 , 实敦敦的有阻力;搭配上好的白脱奶油 , 尝起来细腻爽滑、又甜又糯 , 细细品还有酒香 。 虽然其貌不扬 , 但栗子蛋糕就是有魔力 , 让你一勺接一勺 , 根本停不下来 。 你别看它平平无奇 , 这可是老上海的原创 , 至今依然是上海西点江湖的“考试点心”之一 。
▲老上海蝴蝶酥 , 用料生猛 。 (图 | 视觉中国)蝴蝶酥 , 如今成了上海名特产 , 游客总要带上几盒回家 。 然而 , 懂吃的当地人 , 一定会认准熟悉的西饼屋 , 不好抢的才算地道——因为全手工、用料足、费功夫 , 这样做出来的蝴蝶酥 , 才有香甜浓郁还酥脆的好味道 。 就说这黄油 , 必须按比例切下 , 再敲打、按压成板状 , 再与面粉配合、层层叠上 , 还要经历数次重复的盘叠滚压 , 据说要叠上256层 , 才有顶好的味道 。
▲老上海拿破仑 , 瓷实没话说 。 众人听着老克勒说了这么多 , 好像都是西点?没什么意思 。 只见老克勒依然优雅 , 轻轻从兜里掏出了几块糖 。 大家定睛一看 , 满满的童年回忆涌上心头……那是大白兔奶糖 。 童年零食的至尊C位 , 无人可撼;即便如今新秀太多 , 老奶糖早已退居二线 , 但它那身影、那味道 , 依旧是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