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百里二郎的「尚可」,搁现在是什么水平?( 二 )



薄如蝉翼的鱼片只是华丽的躯壳 , 遇上酱料才有了灵魂 。
普通人家常用酱油跟醋混合 , 再加上蒜泥 , 既能提味儿 , 又能杀菌 , 而每种鱼片的专属配料 , 就是二郎这种专业玩家才去琢磨的了 。
鲜鱼之外 , 制作成小鱼干也是百姓家的常见吃法 , 既方便保存 , 又方便携带 , 待吃的时候拿水一泡 , 若是手艺精湛 , 鱼干所保留的风味与鲜鱼差别并不大 , 趁着运输业的发达 , 这些区域美食也能跑遍全国 。
但老话说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各地特产虽然能在传统饮食的基础上让人尝尝鲜 , 但地区的差异是无论如何都会存在的 。
唐代的崔融曾在《禁屠议》中记载:「江南诸州 , 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 , 以肉为斋 。 」
由此可见 , 鱼是南方人的偏爱 , 而肉是北方人的首选 。
无肉不欢
论吃肉最爽的朝代 , 非唐朝莫属 , 只要你有钱 , 就能尽情享受脂肪所带来的快感 , 别的不说 , 人家以胖为美 。
虽同是肉类 , 但它们至今都有着高低贵贱之分 。
秦汉时期 , 人们还是以猪肉为主 , 魏晋之后 , 草原民族逐渐与中原融合 , 羊肉被强势安利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中 , 猪肉渐渐失宠 , 与鸡鸭鹅等家禽成为同一等级 。
诸多原因 , 让羊肉独得恩宠 , 甚至是羊内脏 , 都被食客们安排得妥妥帖帖 。
将羊胃切成一尺多长凉拌 , 是为「花丝」 , 将髓混合 , 做成馅料后再灌进肠 , 便是「通花软肠」 。
想吃夜宵的 , 小摊儿上整几个羊肉串 , 肥瘦相宜 , 肉嫩汁多 。

而想要体会大口吃肉的快感 , 就可以来一份白切羊肉 , 其加工过程比较简单 , 用少许配料将羊肉煮熟 , 热腾腾的一出锅就能用配刀搁着吃 , 可以沾点盐或者酱料提鲜 , 吃的是羊肉的本味 。

不过 , 羊肉昂贵 , 一盘吃到爽的白切羊肉 , 可不是普通百姓能随便消费的 , 大部分人更实惠的选择 , 就是来碗水盆羊肉 , 在这一点上 , 张小敬是行家 。
水盆羊肉 , 其实就是羊肉汤 , 美在那吃肉喝汤的痛快上 。
地道的汤汁熬出来清亮不浑浊 , 羊肉酥烂入味 , 再佐以葱蒜与香菜 , 寒气逼人的冬天若喝上一碗 , 从头暖到脚 。

不过这羊汤虽美 , 却不管饱 , 它与饼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梦幻联动 , 刚出炉的烧饼掰碎了往汤里一泡 , 原味的面香加上羊肉的鲜香 , 既美味又果腹 。
想体验到这种美味并不难 , 羊肉泡馍经历了1400多年的岁月变迁 , 依然遍布在各城市的大街小巷 , 来上一碗经济又美味 , 这个季节正合适!
胡饼做得好 , 加官进爵少不了
但凡是拍到大唐街景的影视剧 , 基本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饼:挑着担子卖的 , 架着炉子烤的 , 还有专门的食品铺子里展示的…
唐朝的主食种类丰富 , 但饼是绝对的王者 , 我们现在的馒头、包子、面条 , 曾经都属于饼的范畴 , 其中最常见的 , 就是胡饼 。
这名字一听就是外国货 , 它是由波斯人发明 , 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 然后咱祖先就把它送上了新高度 。

胡饼界的大拿 , 当属辅兴坊 , 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 , 脆油新出炉 , 寄于饥馋杨大使 , 尝看得似辅兴无 。 」
甭管哪里做饼的 , 只要觉得自家手艺不错的 , 都想跟京都的辅兴坊比试比试 , 所以你大概能想象 , 每天辅兴坊的胡饼一出炉 , 那得排上多长的队 。
饼做得好 , 不仅能名满天下 , 还能够加官进爵 , 据传 , 唐代的小贩张桂因为出售的胡饼很赞 , 在老百姓当中颇受欢迎 , 后来「炊而优则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