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于唐宋文化:悄然改变的茶人煮水器—老铁壶

随着品茶及其茶文化的风行,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 喜欢功夫茶 。 之前多数人使用随手泡, 砂铫, 铜铫, 现在, 烧水壶已经悄然改变, 拥有一把合适的煮水壶, 是每个茶人的追求 。
唐代陆羽(约公元758年左右创作)《茶经》中已有描述 。 茶经中陆羽共描述了21种茶器, 其中就有关于铁器作为煮茶容器的简介:鍑 。
“鍑以生铁为之, 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 。 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 内摸土而外摸沙土 。 滑于内, 易其摩涤;沙涩于外, 吸其炎焰 。 方其耳, 以正令也;广其缘, 以务远也;长其脐, 以守中也 。 脐长则沸中, 沸中则末易扬, 末易扬则其味淳也” 。 这是最早对于铁质煮茶器鍑的简介及其材质及铸造的详解, 采用坏了的农具的铁质烧铸, 砂模成型, 内光洁易于清理, 外磨砂易于受热, 实用“水味醇美”;另有关于瓷或石作为容器的注解, 好看但不耐用, 而关于银器容具, 则为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 兼顾雅致及清洁耐用, 推荐铁器茶器 。
鍑, 这东西在古代很兴盛, 但到了宋朝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 日本茶道来自于中国的唐代, 是与中国茶文化都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文化,日本铁壶传承于中国唐宋煮水器, 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鍑 。 鍑与釜同音, 是早期铸铁的烧水器 。
最早的铁壶记载可追朔至日本江户时期, 起源于日本江户中期(1780年代), 那时出现了专门制做茶釜的“釜师”, 以京都为中心 。 到了江户时代中期, 为了方便注水, 将小的茶釜加上注水口与把手, 就是铁瓶(铁壶)的基本设计 。 而在明治时期则更加广为流传 。 现今备受关注的京都铁器—日本老铁壶, 距今已有数百年之遥 。 到昭和期间已因日本茶文化的改变及战争而断绝, 战后日本铁壶仍有生产, 但其材质及工艺与所谓的明治期的铁壶已迥乎不同, 时至今日除了南部铁器(壶)仍有持续创作与生产(京都仍有极少数至今仍有生产铁壶的堂口), 但由于传统的快节奏及生活习惯改变, 南部铁器一度衰落, 随着茶文化的复兴, 茶人们开始喜欢这古朴而具有“东方传统文化色彩”的铁壶, 南部铁器也因茶人的追捧而全面复兴 。
铁壶走入茶人视野
铁壶在中国“茶界”早已有其“踪影”, “2006年开始, 圈内茶友就开始使用‘老的生铁壸’ 。 而真正引发关注, 当属2008年昆明茶博会和广州茶博会, 由台湾茶界人士大量的展出和推广, 以及当时‘普洱壸艺’的强力报道, 铁壸煮水泡茶的好处更广泛为人们所知 。 ”
铁壶在几年前悄然进入茶人的视野而逐渐兴起, 因形制古朴, 工艺精湛, 实用确能提升烧水温度(壁厚盖重), 且确有调水功效(沸中则末易扬, 末易扬则其味淳也 。 ), 尤其适合普洱及老茶而倍受茶人的喜爱追捧 。 可谓实用品赏俱佳的“茶人玩具” 。
铁壶实用的感受是(有茶友试验证实)煮水温高, 水质甘醇, 特别适合于普洱, 老茶的煮水冲泡, 易于发挥其甘甜的特质, 但清理及养护要求较高, 日常使用需妥善保养 。 有茶友认为, 现今世俗纷扰, 茶人则通过茶道的过程去自我修行, 从茶道的各个环节去体验, 借助仪式去完成心理之修行, 在茶水中体会禅的意义 。
铁壶的清理
清洗铁壶也可谓其中之一 。 整理一把老铁壶也是不易, 需反复耐心的清理 。 去除陈锈及水垢至壶内干洁, 再行养护;也有反对的观点:老铁壶壶内是个复杂的环境, 有如湖水, 水草及朽木在内, 才能有水质甘甜之源, 完全清理会像游泳池, 口感反而不如壶内复杂而又有活力的老铁壶....还有观点:年代水垢附着, 更为妥善, 一无长锈之忧, 二无破漏之烦....当然, 不管如何看待, 最终目的, 就是寻求一把心仪而又益茶且品赏皆宜的铁壶, 这总需要茶人一段时间的努力践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