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龙泉窑和德化窑

明代龙泉窑虽逐渐衰落 , 但早中期的制品仍十分精美 , 大体上和元代一致 , 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 , 而代之以硕大厚重 。 产品多大型瓶、盘 , 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 。 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 。 但青瓷釉层薄而透明 , 光泽度较强 。
从传世品来看 , 明的龙泉窑制品有精粗之分 。 精者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 , 施满釉 , 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釉面光泽度很强 , 滋润匀净 , 釉色绿中微泛黄 。 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 , 图案构图疏密得体 , 刻花精细 。 粗品胎质淘洗不精 , 质地较粗 , 制作也不精细 , 胎体特别厚重 , 尤其是底部;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 , 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釉垫烧 , 但工艺较粗 , 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 , 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 , 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 。 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 , 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 , 由于制作较粗 , 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的感觉 。
明代龙泉青瓷不以釉色取胜 , 而以印花、堆帖、刻划花为主 。 其利用釉的透明性能 , 采用刻、划、堆贴装饰 , 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 。 但总的来说 , 明代龙泉窑系的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 , 因而到清初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
明代陆蓉《菽园杂记》一书对龙泉窑记录的比较细致 , 是研究龙泉窑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书 , 书中提到“青瓷初出于刘田 , 去县六十里 , 次则有金村窑 , 与刘田相去五里余 , 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 , 然泥料精细 , 模范端巧 , 俱不如刘田 。 泥则取于窑之近地 , 其他处皆不及 , 釉则取诸山中 , 蓄木叶烧炼成灰 , 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合而为釉 。 大率取泥贵细 , 合釉贵精 。 匠作先以钧运成器 , 或模范成形 , 候泥干则蘸釉涂饰 。 用泥筒盛之 。 置诸窑内 , 端正排定 , 以紫筱日夜烧变 , 候火色红焰无烟 , 即以泥封闭火门 , 火气绝而后启 。 凡绿豆色莹净无暇者为上 , 生菜色者次之 。 然上等价高 , 皆转货他处 , 县官未尝见也” 。 这段记载从龙泉窑的分布、原料出处、制作工艺、装窑方法直到烧窑 , 描绘得极为细致 。
《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中也说:“明代的龙泉窑青瓷与宋元时期相比 , 已大为逊色 , 呈衰退之势 , 窑数减少 , 规模缩小 。 明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胎厚重 , 胎色白中发灰 , 釉层透明度较高 , 成型草率 , 质量粗糙 。 ”
明代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方法基本承袭了元代的刻、印方法 , 但是在纹样的结构、形象以及刀法上比元代大为逊色 , 釉色也灰暗了许多 , 工整规矩的纹饰大都显得呆板 , 刻花常常按照花纹外形运刀 , 至于运刀的轻重、起落、宽窄、粗细都不甚讲究 , 缺乏那种节奏和韵律的感染力 。 图案有山水人物、历史故事、二十四孝等故事画面 。 此外还有碗底印鹿 , 上方有福寿等字 , 像“金玉满堂、福如东海、长命富贵”等吉祥语款则常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