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这五个运算符号并不陌生 , 我们进行数学运算均离不开这些符号 , 但是它们的发明和使用却比阿拉伯数字要晚一些 , 并且它们基本上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
文章插图
有趣的“+、-、×、÷、=”符号
“+、-”符号:商人做生意用的标记
古印度人和古希腊人书写假发和减法的方法是一致的 。 书写加法 , 他们就把两个数写在一起 。 例如 , “3+”就写成“3+” 。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带分数的写法中看到这种书写方式的遗迹 。 书写减法时 , 他们就把相减的两个数分开一点写 , 且被减数在前面 , 减数在后面 , 顺序不可颠倒 。 例如 , “7 1/5” , 就表示“7-1/5” 。 后来 , 有人使用拉丁字母P表示相加 , 用M表示相减 。 例如 , “7P6/7”就是“7+6/7”的意思;“15M9”则表示“15-9” 。
【“÷”原来是减号, 数学符号都有这么一段有趣的经历!】有一种说法是 , 古时候卖酒的商人酒桶里卖出多少酒 , 就用“-”表示 , 酒桶中再添加入新酒时 , 就在“-”上加一竖 , 意思就是把原来的线条勾销了 , 于是就成了“+” 。 还有一种说法 , 在中世纪后期 , 欧洲的商业发展起来 , 有些商人在把货物装进箱子时 , 如果货物重量略微超过一些 , 他们常在箱子上做个“+”标记 , 如果货物重量略微低一些 , 他们常在箱子上做个“-”标记 。
文章插图
加减符号
公元1489年 , 德国人威德曼用“+”做加号 , 用“-”做减号 , 这两个符号才正式用于进行加减运算 , 1514年 , 荷兰数学家荷伊克进行推广才被大家公认 , 后来 , 法国数学家韦达对这两个进行大力宣传和提倡 , 人们才开始普及使用 。
“×”符号: 跻身于乘号身份不容易
符号“×”用于乘法运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 我们现在常用于乘法运算的符号有两个 , 一个是“×” , 另一个是“·” 。 “×”是由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雷特最早提出的 , “·”是由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 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则认为 , “×”号与拉丁字母表示未知数的“X”很像 , 运算时容易混淆 , 因此加以反对 。 但他赞成用“·”来替代“×” 。 因此德国的数学书中 , 乘号与世界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 。 后莱布尼茨又提出用“п”符号表示相乘 , 但未得到认可 , 现在却被用到了集合论中去 。 18世纪 , 美国数学家欧德莱认为 , 乘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增加 , “×”是斜起来写的“+” , 用它表示相乘最合适 , 于是他确定用“×”表示两数相乘 , “×”就被用作乘法运算了 。
“÷”符号:最初的身份是减号
“÷”最初是以减号的身份在欧洲大陆流行的 。 1631年 , 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者比 , 后来又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 。 1659年 , 瑞士人拉恩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 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 表示平均分开 , 首创了“÷” 。 后来 , 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的《代数学》中 , 根据群众创造 , 正式运用“÷”进行除法运算 。
“=”符号:两条等长的平行线
“=”最早出现于16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雷科德的《砺智石》中 。 他认为选择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来做等号 , 是再相等不过的了 。 法国数学家维叶特则用“=”来表示两个量的差别 。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列考尔德则认为 , 用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个数相等 , 是最合适的选择 , 于是1540年 , “=”就由他开始使用起来 。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他的著作中大量使用“=” , 它才慢慢被人们所接受 。 17世纪 ,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广泛使用“=” , 他还发明了“∽”和“≌” , 分别那表示几何中的相似号和全等号 。 直到18世纪 , “=”才得到普及使用 。
推荐阅读
- 为了圆病患儿童的飞行梦,这架飞机在万米高空“比心”
- 原来鸡胗这样做特好吃
- 鸡蛋饼裹油条的美味做法
- 辣椒炒豆干的家常做法
- 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发展改进
- 简笔画:如何使用Flash绘制燕子
- 女人再“懒”,睡前也要做这4件事情,养出好皮肤并不难
- 很多女性不知道,其实自己是一天一“勺”糖,也难怪皱纹多
- “四件宝”中蕴茶香
- 巴黎“皇家茶馆”凝聚两代中国茶香,碧螺春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