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的“苦”与“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二 )


“苦涩”的人为成因:
A.栽培管理:
过度施肥例如氮肥 , 会使茶叶的芽稍肥壮 , 增加制青难度 , 茶叶的苦涩水难以排除 , 同时降低茶叶的香气 , 茶叶的滋味也会相对淡薄;而适当施一些磷钾肥可提高茶叶的花果香和滋味的醇厚度
B.制作工艺:
制青环节中的采制标准、做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都影响茶叶的“苦涩” 。 茶叶的“苦涩”是可以通过工艺加工进行转化、降解的 , 而不同品种拥有不同的特性 , 必须要掌握每个品种特性的基础上 , 配套与之相应的制作工艺 。
C.冲泡技术:
茶叶不宜浸泡过久 , 长时间的浸泡 , 会加重茶叶的“苦涩味” 。
D.存储方法:
茶叶如果存储不好 , 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导致返青 , 这时的茶叶不仅茶味淡薄 , 香气弱 , 有青味 , 而且会出现明显的涩感 。
我们知道茶叶本身在字典里就是“味苦性寒” , 这是茶叶的一个生物属性 , 茶叶的“苦涩”也是茶叶的本质特征 , 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 它可以通过工艺加工进行转化和降解 , 但并不能完全去除 , 若完全去除也就意味着茶叶无味 , 无营养价值 。 因此 , 喝到“苦涩”并不能片面的说明茶叶品质不好 ,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茶叶中的“苦涩”:
正面看 , “苦涩”是茶叶滋味厚重的表现 。
这是由于茶叶的生态环境优越 , 土壤肥沃 , 降水充沛 , 植被覆盖率大 , 供给茶树生长的营养元素丰富 , 茶叶内含物质丰厚 , 在标准的制作工艺下 , 茶叶品质优异 , 滋味强劲辛辣、厚重饱满 , 不免会略带苦涩 , 但苦尽甘来 , 苦涩在口腔化得开、化得快 , 并且回甘生津 , 这也是茶叶“活”的表现 。
反面看 , “苦涩”也可能是工艺缺陷的表现 。
在制青环节中 , 摇青过重 , 造成茶叶死青 , 苦涩水就无法顺利排除 , 多酚类物质也无法顺利进行转化;炒青没炒熟 , 青臭味无法去除 , 导致青涩物质成分滞留;
揉捻加压太重 , 则会造成条索偏碎 , 茶汤不仅浑浊 , 还苦涩;焙火没到位 , 茶汤不仅显得不干净 , 而且还会有苦涩感 。 冲泡过程中长时间的浸泡 , 也会加重茶叶的“苦涩味” 。 因此我们在看待茶叶“苦涩味”的时候 , 应从多方面去考量和分析 , 并不能一昧的认为喝到“苦涩”就说茶叶品质不好
而实际上 , 岩茶的这个“苦涩” , 却也是“岩韵”的一种指标 。 苦涩和甘滑是一种辨证关系 。 表面上看 , 甘滑要比苦涩好 , 青涩显得稚嫩 , 不够流畅 , 但深里看 , 在更高一个层次上 , 又反转过来了 , 苦尽甘来 , 涩化生津!
武夷岩茶的“岩韵” , 一般人只知和它的地理环境有关 , 却不知和发现、欣赏它的人更有关 。 武夷山自古就是佛道名山 , 很多茶园都归寺庙道观管理 , 比如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红袍就归天心的永乐禅院所有 , “从来名士能评水 , 自古高僧爱斗茶” , 因而那些得道高僧对茶品味的喜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岩茶的品质特点 。
有人很直接地把武夷岩茶的“岩韵”说成是“烂石”和“青苔”味道 , 初看觉得说得太白 , 但一想却也大有深意 , 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的意境 , 而王维 , 正是被人称为诗佛的 。 想想那些道行深远的僧人 , 是不是都有一些枯寂的味道?而这 , 内在里应该也是和武夷岩茶的苦涩是大有关联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