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疫线快评|140瓶油焖笋:感谢那份远方的惦记

300多斤现挖的雷笋 , 经过8小时土灶烤制 , 装瓶、封口、杀菌 , 制成140多瓶奉化特产油焖笋 , 于4月17日同2000多箱来自宁波的援沪蔬菜一道 , 抵达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
【疫情|疫线快评|140瓶油焖笋:感谢那份远方的惦记】这140多瓶油焖笋的烹饪者 , 是一位儿时在上海长大 , 如今居住在宁波奉化的退休教师 。 他在蔬菜包里附了一封给上海人民的手写信 , 写道“我很想为上海人民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 回报这一片养育过我的土地和人民” , 落款是“一位热爱上海的老人” 。 字里行间道出老先生对上海的一片淳朴、一腔真诚 。
疫情|疫线快评|140瓶油焖笋:感谢那份远方的惦记
文章图片

老人给上海人民的手写信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供图
油焖笋是宁波人的一道家常菜 , 格外下饭 。 我想 , 收到老先生心意的上海人颇有口福 , 若是这道美味遇上同宁波颇有渊源的上海人 , 那更是美妙 。 因为这不仅是味蕾上的满足 , 更是精神上的安抚——被故乡惦记着的感觉 。
小区封控以来 , 我收到过很多来自宁波老家的问候 , 基本上离不开这句“吃的够吗” 。 亲朋好友紧盯着物流渠道的动态 , “磨刀霍霍”准备随时支援 。 当然 , 由于信息上的不完全对称 , 不少好友对我的物资余量展开了稍显夸张的“想象” , 以至于我不得不一次次客观地解释 , 按下他们“星夜驰援”的冲动 。 无论如何 , 这些后备力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 , 同邻里互助一样 , 给我一种贴身的安全感 。
社交媒体上 , 年轻人喜欢把这种外力支援称为“投喂” 。 能够“被投喂”意味着被惦记 , 无论“惦记”来自哪里 , 都值得庆幸 。 同疫情的不确定性交锋 , 我们需要这种被惦记带来的安全感 。 老先生的油焖笋是一种惦记 , 是一个少小离家的人 , 对故乡的惦记;2000多箱来自宁波的援沪蔬菜是一种惦记 , 是一座城市对友邻的惦记;还有全国各地援沪的物资、人力 , 他们惦记着上海 , 上海被惦记着 。 在朋友圈里 , 我看到北蔡镇的上海人收到“沪闽情深、同心抗疫”的物资包 , 说“发自肺腑地感谢福建人民”;看到一批批援沪红衣快递小哥“逆行”履约订单 , 有人说“好燃”……支援和被支援 , 双方的感情都是朴实而真挚的 , 不需要知道对方姓甚名谁 , 彼此只是履行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惦记 。
诚然 , 这种惦记是疫情下特有的情感呼应 , 我不愿将此描述为艰难时刻的英雄主义 , 更多的是生而为人 , 患难与共的共情力 。 就像老先生在信中对上海朋友的一句问候 , “你们辛苦了!”
此刻 , 每一个上海人对这一句“辛苦”都有各自的理解 , 但我相信 , 被惦记着的感觉是相通的 , 这一定是严峻的疫情下 , 值得上海人珍藏的温暖与幸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