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茶历史悠久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 , 自发现野生茶树 , 从生煮羹饮 , 到饼茶、散茶 , 从绿茶到各种茶类 , 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 , 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 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 , 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 , 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
(一)晒干或烘干散茶茶之用 , 最初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 , 后来发展到生煮羹饮 , 都是直接取用茶树鲜叶 。
唐朝以前 , 茶叶的加工比较简单 , 采来的鲜叶 , 晒干或烘干 , 然后收藏起来 , 这是晒青茶工艺的萌芽 。
(二)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在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简单的条件下 , 散茶不便储藏和运输 , 于是将茶叶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饼 , 是乃晒青饼茶 , 其产生及流行的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至初唐 。
(三)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初步加工的晒青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 , 经反复实践 , 发明了蒸青制茶 。 即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 , 制饼穿孔 , 贯串烘干 。 蒸青饼茶工艺在中唐已经完善 , 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 , 采之 。 蒸之 , 捣之 , 拍之 , 焙之 , 穿之 , 封之 , 茶之干矣 。 ”
蒸青饼茶虽去青气 , 但仍具苦涩味 , 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 , 压榨去汁以制饼 , 使茶叶苦涩味降低 , 这是宋代龙凤团茶的加工技术 。 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 , 特置龙凤模 , 遣使即北苑造团茶 , 以别庶饮 , 龙凤茶盖始于此” 。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 , 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 , 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 。 茶芽采回后 , 先浸泡水中 , 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 , 蒸后冷水清洗 , 然后小榨去水 , 大榨去茶汁 , 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 , 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 , 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 , 提高了茶叶质量 , 而压榨去汁的做法 , 却夺走茶的真味 , 使茶的味香受到损失 , 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 , 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
(四)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在蒸青饼茶的生产中 , 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 , 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 , 直接烘干的做法 , 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 , 保持茶的香味 。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 , 曰片茶 , 曰散茶” , 片茶即饼茶 。 元代王桢《农书》 , 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 , 一甑微蒸 , 生熟得所 。 蒸已 , 用筐箔薄摊 , 乘湿揉之 , 入焙 , 匀布火 , 烘令干 , 勿使焦” 。
由宋至元 , 饼茶和散茶同时并存 。 到了明代初期 ,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 1391年下诏 , 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 , 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为流行 。
(五)从蒸青到炒青相比于饼茶 , 茶叶的香气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 。 然而 , 使用蒸青方法 , 依然存在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 , 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 。 明代 , 炒青制茶法日趋完善 , 在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 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 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