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三 )


通过对唐代咏瓷诗的考察 , 陈极少数无法考证所咏瓷器的窑口以及个别系咏别的瓷窑瓷器(如杜市《又于韦处乞大邑磁碗》咏四川大邑窑白瓷 , 皮日休《茶瓯》诗兼咏邢窑白瓷)外 , 其余咏瓷诗或诗句基本上是咏越窑 青瓷茶具的 。
最早咏越窑青瓷茶具是盛唐与中唐之际顾况的《茶赋》 。 越窑青瓷茶具真正闻名于诗坛 , 诗人竞相咏吟而形成高潮的是中唐与晚唐 。 中唐有孟郊、施肩吾等 。 晚唐则更多 , 如陆龟蒙、徐夤、韩握、郑谷、皮日休等 。 如此多的诗人争相吟咏越窑青瓷茶具是由于越窑青瓷代表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以及唐代饮茶习俗"尚青"因而品茶时热衷用越窑青瓷茶具 。
唐代越窑主要烧瓷地点在今浙江上虞县窑寺前、帐子山、凌湖 , 余姚市上林湖 , 慈溪市上岙湖、白洋湖一带 。 这一地区制瓷并不始于唐 , 其陶瓷业可上溯至商周时期 。 商周以降 , 尤其从东汉至北宋千余年间 , 瓷器生产从未间断过 , 产品一脉相承 。 到了唐代 , 越窑青瓷在继承六朝传统的基础上 , 又有了新的提高 , 成为唐代青瓷的代表 。 其幼洁的瓷质、晶莹似冰如玉的釉色、精美的纹饰 , 引得唐诗人纷纷咏诗加以赞颂 , 难怪清乾隆发出"李唐越器人间无"的感叹 。 越窑青瓷不仅以釉色"似玉"、"类冰"之美而闻名 , 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适应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 , 因而名噪一时 , 这必然在诗中有所反映 。
更重要的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 。 当时饮茶用"煮"法 , 即唐诗中所说的"烹茶"、"煎茶"(如陆龟蒙《煎茶歌》、皮日休《煮茶》诗) , 非常讲究茶叶的色香味 。 茶色上 , 唐代"尚青" , 这与宋代茶色"尚白"不同 , 因而茶具选择上习用青色的瓷茶具 , "青则宜茶" , 在《茶经》一书中 , 陆羽如是说 。 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其对茶色的影响的分析 , 陆羽认为越瓷最适宜饮茶的需要 , 他说:"邢瓷白而茶色丹 , 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青 , 青则益茶 。 邢州瓷白茶色红 , 寿州瓷黄茶色紫 , 洪州瓷褐茶色黑 , 悉不宜茶 。 "正因为尚青的饮茶习俗以及陆羽的大力提倡 , 越窑青瓷茶具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 , 视茶事为荣的诗人纷纷作诗赞美越窑青瓷茶具 , 这也是唐代咏瓷诗主要是关于越窑青瓷茶具的重要原因 。
唐代咏瓷诗提及的越窑青瓷茶具有瓯、盏、碗等 , 其中又以瓯为主 , 杜甫《进艇》诗还提到"茗饮"所用的"瓷甓" 。 根据咏瓷诗主要是咏瓯来看 , 瓯是唐代最流行的瓷茶具 。 越窑生产的青瓷瓯曾经风靡一时 。 盛唐与中唐之际顾况《茶赋》就赞美"越泥似玉之瓯" 。 中晚唐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 , 咏越瓯之诗更多 , 或描写越瓯造型之美:"蒙茗玉花尽 , 越瓯荷叶空"(孟郊);"圆似月魂堕 , 轻如云魄起"(皮日休) 。 或写越瓯之珍贵:"箧重藏吴画 , 茶新换越瓯"(郑谷);"蜀纸麝煤添笔兴 , 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偃) 。 从盛唐到晚唐赞美越瓯的诗作持续时间如此之长 , 可见越瓯在唐人饮茶习俗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 陆羽在《茶经》中对越瓯有很高的评价 , 认为 "瓯 , 越州上" 。 他还描述了瓯的器形特征:"口唇不卷 , 底卷而浅 , 受半升已下 。 "根据这一描述 , 结合出土实物 ,  "瓯"即为托盏中的盏 。 盏在唐代的演变是:初唐盏底为圈足 , 容量小 。 晚唐式样增多 , 直口浅腹 , 有的口沿卷曲呈荷叶形 , 圈足外撇 , 因而才有孟郊"越瓯荷叶空"的描写 。 晚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的盏也即瓯 , 诗人以 "捩翠融青"、"春水"、"绿云"、"嫩荷涵露"、"中山竹叶"比喻秘色瓷盏青翠欲滴的釉色 , 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廷供奉秘色瓷的青绿、湖绿的釉色完全一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