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 , 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 , 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 。 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 , 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需求有关 。 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 , 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 , 并非偶然 , 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
首先 ,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 。 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 汉代王褒《僮约》已有"武阻卖荼"、"烹荼尽具"之句 , 表明汉代已有饮茶之事 。 两晋以后 , 茶风渐盛 , 张载、左思等在诗中均有所咏及 。 左思《娇女》诗云:"吾家有娇女 , 皎皎颇白皙 。 ……心为茶口剧 , 吹歔对鼎沥…… 。 "茶与舜之不同 , 据《尔雅》"早采者为茶 , 晚取者为茗 , 一名舜 。 "唐代饮茶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 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对此记载道:"古人亦饮茶耳 , 但不如今溺之甚 , 穷日尽夜 , 殆成风俗 , 始于中地 , 流于塞外 。 "唐代饮茶之风兴盛与佛教的大力提倡和影响有着直接的关联 。 佛教教规要求僧人不饮酒、非时食"(过年不食)"和戒荤食素 。 修行时要专注一境 , 静坐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 , 这样容易产生疲倦、打瞌睡 。 而作为饮料的茶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 , 成为佛教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 正如唐代诗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赞誉剡溪茶的那样:"一饮涤昏寐 ,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 …… 。 "另外 , 唐代盛行禅宗 , 禅寺也非常讲究饮茶 , 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道:"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 , 学禅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皆许其饮茶 , 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自中唐开始 , 茶已成为城乡贵贱"无异米盐"、"难舍须臾"的寻常饮料 , ""山林禅寺大兴"茶会"、"茶宴" , 借此"品茶"便清谈赋诗 , 文人也好与僧人品茗 , "满添茶鼎候吟僧"(杜苟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 这样茶与诗的关系更加紧密 , 茶具有的"清"、"新"特质对诗体、诗材、构思、诗味、意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留下了咏茶诗 , 中唐陆羽著成《茶经》一书 , 影响深远 。 随着饮茶之风盛行 , 饮茶器具便应运而生 , 尤其是品茶 用的瓷茶具 。
其次 , 瓷器在唐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较前大为增加 , 尤其作为民间饮茶主要的瓷茶具更是如此 , 因而成为乐于饮茶的诗人争相咏吟的对象 。 中国早在商代中期已产生了原始瓷器 , 东汉中晚期趋于成熟 。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逐步取代了金属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 品种亦大为增加 。 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 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并存的局面 。 瓷器的使用范围更为宽广 , 举凡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器无所不备 , 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成为向唐廷进贡的地方特产 , "内丘白瓷瓯 , 端溪紫石砚 ,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 """"可见 , 在唐代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时尚和审美观念 , 而作为当时社会风尚之一的饮茶及茶具自然也不例外 。 与皇室贵族饮茶用金银、琉璃以及越窑贡瓷--秘色瓷茶具不同 , 民间多以陶瓷茶具为主 , 瓷茶具成为最普通的品茶用品 , 自然也是诗人们品茶用具 , 因而在诗中加以咏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