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临近清明 , 正是中国传统中喝春茶的好时节 , 趁着谷雨到来之前 , 茶厂们正在忙碌着采制今年的第一批茶叶 。 不过 , 虽然传统的春茶已经到来 , 但是人们喝茶的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冲饮变成了今天多样化的饮用方式 。 新式茶饮在近十年的崛起让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 , 茶叶底料的选择使得果茶与奶茶的调配变得更加可口;繁琐的仪式和茶道用具不再符合人们工作节奏的需求 , 取而代之的是袋装茶和茶包 。
另外 , 作为已经风靡世界的饮品 , 不同国家在喝茶这件事情上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 , 日本的抹茶 , 英国的伯爵茶与花草茶 , 美国的冰茶 , 还有根据茶叶制作方法诞生的其他饮品 。 喝茶方式的多元意味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 , 它在当下既传承了传统与历史的一面 , 同时又是现代贸易交流的结果 。
文章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1日专题《吃茶千面》的B02-B03 。
「主题」B01丨吃茶千面
「主题」B02-B03丨新茶旧话
「主题」B04 | 绿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茶叶
「主题」B05丨红茶:从意外走向世界的茶叶
「主题」B06丨白茶与黑茶:温和的现代饮品
「主题」B07丨黄茶与乌龙茶:命运迥异的“弃儿”与“宠儿”
「文学」B08丨《策兰传》:隔着“栅栏”与策兰相遇
撰文 | 宫子
年轻人喝茶的方式有很多 , 大多数人已经不再青睐纯茶或者冲泡茶叶 , 而是会选择奶茶、混合茶、果茶等等 , 或者直接购买便利店里的瓶装奶茶 。 即使是冲泡 , 年轻人也更倾向于选择便捷的茶包 。 无论现代人选择什么样的饮茶方式 , 这些都是茶叶历史发展了几百乃至上千年所孕育的结果 。 如今 , 茶叶已经成为全球饮用种植的饮品 , 不同地区最终所青睐的茶叶 , 背后既有文化倾向的选择 , 也有历史冲突的结果 。
古代的吃茶与点茶
虽然在资深茶叶爱好者眼里 , 用茶包实在是个不怎么地道的方法 , 不过 , 饮茶的方式历史上本身就是一直在变化的 。 例如 , 我们有时候会将“喝茶”说成“吃茶”或者“点茶”——这一用法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更加常见 , 在今天看来 , 所谓的“吃茶”与“点茶”只是喝茶的另一种说法 , 但在历史上 , 这些词组里的动词 , 真的就是指古代人喝茶的方式 。
先说“吃茶” 。 这个时间应该追溯到中国氏族时期 , 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发现了茶树 , 还处在采摘时期的人们先是把茶叶直接从树上摘下来 , 像野菜那样食用 , 结果发现难以下咽 , 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在茶叶中加入一些调料 , 混起来吃 。
至于加的调料是什么 , 远古时期已不可考 。 在留存的文字记录中 , 比较早的是三国时期《广雅》一书中的说法 , 大概的吃茶流程是先把茶饼烘烤 , 捣成碎末 , 然后再用沸水冲开 , 加入的调料分别是葱、姜、橘子皮 。 这些调料一起冲茶 , 不知道古代人感觉味道如何 , 总之在今天像是任何一家茶饮店都不会尝试推出的暗黑新品 。 另外当时人们也不是去喝茶水 , 今天的“清饮烹茶”大概直到唐朝陆羽写出《茶经》之后 , 才被大规模推崇 。 在此之前 , 人们所吃的茶几乎等于菜粥 。 除了葱姜之外 , 里面还会出现的调味品还包括茱萸、枣、薄荷等等 。
听起来 , 现在一些进口的英国姜黄茶、肉桂胡椒茶 , 也没有那么异类了 。 再说“点茶” 。 点茶是宋代典型的饮茶方式 , 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也没有遗漏这个细节 , 即使他所在的明代饮茶方式已经采用了延续至今的泡茶法 , 但在《水浒传》中还能见到还原了宋代生活的描述——“史进便入茶坊里来 , 拣一付座位坐了 。 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 。 ’茶博士点个泡茶 , 放在史进面前 。 ”(这里选择的原文是容与堂本 , 在一些其他版本的水浒传中 , 没有这个对话细节)
推荐阅读
- 米饭|南方夫妻俩极简午餐,3道菜不足20元,经济实惠又美味,从不点外卖
- 虾仁|晒晒夫妻俩晚餐,好吃好做还花钱不多,家人吃得香从不点外卖
- 牛肉|过去在家做饭 现在从食堂打饭 1959年的速写
- 感觉|龚振奋:从厨26年,走南闯北,对粤菜初心不变
- 成都|“土坑酸菜”害死华容芥菜,30年基业摇摇欲坠,10万从业者找谁哭
- 馒头|春天蒸馒头,我从不用面粉,用它揉面,Q弹劲道,儿子最爱吃!
- 油炸糕|从500种面条中选出“中国十大面条”,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 米饭|一个人午餐,我从不点外卖也不将就,这么吃简单营养又美味还花钱少
- 春笋|4月遇到它我从不错过,季节性太强鲜美不贵,清肠刮油,还越吃越瘦
- 啤酒|遇到这鱼我从不犹豫,人工无法养殖可放心吃,孩子常吃健脑长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