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古人过重阳节

“黍香酒初熟 , 菊暖花未开” , “更上高峰尽高处 , 黄花新酒醉重阳”……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 , 说起重阳节 , 人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登高、赏菊、饮茱萸酒等习俗 , 当然 , 节令食品“重阳糕”也是少不了的 。 有人认为 , 因为“高”“糕”谐音 , 吃重阳糕等同于“登高” 。 更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 重阳糕源自晋代重阳节食物“蓬饵” , “其时黍秫并收 , 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 , 农历九月正值丰收 , 品尝新粮美味 , 更添节日之乐 , 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重阳节食品是黏米制成的粽子 。 除了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外 , 还有一些已渐渐淡化在岁月之中 。
在现代人看来 , 古人的女子专属节日应该是以乞巧为主的七夕 , 但其实自晋代起 , 重阳节也可认为是一个女性节日 。 它源自一个悲惨的故事 , 相传丹阳有个姓丁的姑娘婚后遭受夫家虐待 , 在九月九日自杀 , 从此 , 江南就有了在重阳节祭祀“丁姑”、让操劳家务的妇女休息一天的惯例 , 称这一天为“息日” 。 直到明清时期 , 不少地区仍然有重阳节接女儿回娘家的风俗 , 如《帝京景物略》所记:“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 , 亦曰女儿节 。 ”或是娘家给出嫁女儿赠送礼品表达关爱 , 各地多有“馈枣糕于女家”“送新嫁女衣妆”的记载 。
【时期|古人过重阳节】南北朝时期 , 还有重阳节射箭、狩猎的习俗 , 如南朝梁简文帝在记述九月九日游乐的诗中写道:“横飞鸟箭 , 半转蛇弓 。 ”北周官员王褒也写过自己在重阳随同皇帝狩猎的场景:“黄山猎地广 , 青门官路长 。 律改三秋节 , 气应九钟霜 。 ”这一习俗流传到唐代时成为专门的朝廷礼仪 , “九月九日赐百僚射” , 官员们借此展示自己的射箭水平 。 但也有在皇帝和同僚面前丢了面子的 ,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萧瑀曾经射了十箭却一箭未中 , 在当时可能比较罕见 , 以书法闻名的大臣欧阳询赋诗一首 , 生动地复原了这一“囧况”:“欲高翻复下 , 应西还更东 , 十回俱着地 , 两手并擎空 。 ”
在唐宋时期 , 巴蜀地区有重阳办药市的风气 。 在古人笔记里 , 药市的来源和一个“成仙得道”的故事有关 , 相传在唐代有个姓张的道士在梓州(今属四川绵阳)卖药 , 有个叫王昌遇的狱卒买了些回去 , 发现老鼠吃了这药居然长翅膀飞了起来 , 觉得这个姓张的一定是仙人 , 于是特意追赶他到泸州 , 讨教成仙之术 。 王昌遇服食“仙药”后 , 在九月九日这一天飞升 。 于是 , 每年九月八日夜晚到九月九日凌晨 , 梓州都会举办热闹的药市 , 各地药商都赶来交易 。 到了宋代 , 成都也有了重阳药市的风俗 , 规模最大的叫玉局观药市 , 重阳当日 , 人们争相来到这里观看各种珍奇药材 , 顺便饱吸一番药味 , “以为吸药气愈疾 , 令人康宁” 。
尽管这些习俗已经逐渐消弭 , 但重阳仍然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平安、团圆的祈愿 , 正如这一节日的两种代表性植物被赋予的别名一样:“茱萸为‘辟邪翁’ , 菊花为‘延寿客’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