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娘的味道:60年代,娘是家庭里的顶梁、是孩子们的半边天

包子|娘的味道:60年代,娘是家庭里的顶梁、是孩子们的半边天

文章图片

包子|娘的味道:60年代,娘是家庭里的顶梁、是孩子们的半边天

文章图片

包子|娘的味道:60年代,娘是家庭里的顶梁、是孩子们的半边天

文章图片

包子|娘的味道:60年代,娘是家庭里的顶梁、是孩子们的半边天

文章图片

包子|娘的味道:60年代,娘是家庭里的顶梁、是孩子们的半边天

原题:《娘的味道 | 王桂田》


“娘”是皖北地区的农村人 , 对母亲的称呼 。
虽然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 那时全国各地人们对母亲的称呼不尽相同 , 但无外乎妈妈 , 母亲 , 娘这三种叫法 。
“娘”在那时 , 是一个家庭里的顶梁柱 , 半边天 , 是孩子们天大的靠山 。 那时皖北地区就流传地有“小孩没了娘 , 有事无事哭三场”这样的俗语 , 足见“娘”在孩子们的心目里是何等神圣的地位 。
“娘”与孩子的感情 , 是“从无到有”中培养出来的 , 十月怀胎 , 母乳哺育 , 就连人生迈出的第一步 , 也是在“娘”的搀扶呵护下进行地 , 所以那时还有歌唱到“有娘的孩子 , 是个宝” , 但每一个孩子 , 五六岁之前发生的事 , 都是记不住的 , 对母亲的印象都是从五六岁之后 , 才开始建立起来地 。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时候 , 农村实行的还是集体经济 , 一个自然村是一个生产队 , 人们是生产队里的社员 , 集体出工劳动挣公分 。 口粮的分配就是根据公分的多少来施行的 。 所以那时 , 为确保作为孩子的我们衣食无忧 , “娘”也是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的 , 但口粮虽是生产队里分的 , 日常零用开支的零花钱 , 生产队里是不分的 , 这些就要靠每个家庭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了 , 那时农村的家庭里解决的办法就是 , 养点猪羊鸡鸭用来换钱 。
养这些小动物也是要付出辛苦的 , 这些付出也都是由“娘”来完成了 。


那时候 , “娘”天刚蒙蒙亮就要起床 , 先是搬开堵鸡圈门的砖 , 把鸡放出来 , 之后用瓢舀点糠瘪的麦子或瘪玉米粒 , 撒在院子里 , 让鸡儿们自己去捡食 。 鸡圈门之所以用砖块堵住 , 是因为那时农村里黄鼠狼较多 , 不用砖块堵上 , 黄鼠狼会从圈门里钻进去 , 打鸡的主意 。 鸡虽然个头看上去比黄鼠狼大上很多 , 但“装备”却没黄鼠狼的精良 , 黄鼠狼有那锋利的牙齿 , 而鸡儿们却没有 , 头脑也没黄鼠狼聪明 , 所以黄鼠狼猎杀鸡时 , 鸡儿们只有“哭爹喊娘”惨叫的份 。
鸡儿们的睡觉 , 那时农村人又叫“上宿” , 之所以叫“上宿”是因为一到天黑 , 那鸡儿们的眼睛就看不到东西了 , 所以那时有一种夜里视物不清 , 叫“夜盲症”的病 , 人们便又叫“鸡宿眼” 。 鸡“上宿”前 , 为确保它们一夜不至于饿着 , 是要再喂一遍食物的 , 这遍的喂养 , 大多都是由六七岁的我们来完成 。 我们喂鸡时 , 最讨厌鸡群里的大公鸡了 , 那大公鸡明仗着比母鸡们的个子大 , 抢东西吃时 , 还会用那没牙的喙去啄母鸡 , 往往都啄得母鸡们不敢吃食 , 碰到这种情况时 , 我们便会奋起我们的那小腿脚 , 去踢那大公鸡 , 在我们认为里 , 那大公鸡不但“恃强凌弱” , 还整天地“游手好闲”不干正事 , 耍流氓欺负母鸡们 , 六七岁的我们那时之所以从心眼里偏袒母鸡们 , 是因为那母鸡能给我们下蛋吃 。
打开鸡圈门后 , “娘”就会忙着做早饭了 , 那时候再简单的早饭 , 也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 , 因为那时候的灶是土灶 , 灶里的火要不停地拉那种叫“风箱”的东西助燃 , 那“风箱”一推一拉也是挺累胳膊的 。 吃好饭后 , “娘”就要去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 , 那劳动虽然中午也是有休息时间的 , 但中午那休息的时间 , “娘”还要分出两大块来使用 , 先是急匆匆地把中午饭做好 , 让我们有饭吃后 , “娘”会挎着粪箕去割羊草 。 “娘”的个子不高 , 背着一大粪箕的草 , 那粪箕里的草都会拖到地上 , 在乡村的小路上 , 形成一道拉痕 。 割羊草回来 , 往往也就又到了下午上工干活的时间了 , 这时 , “娘”会把“山芋干子”面馍两个合在一起 , 中间摸上辣椒酱 , 边走边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