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道”,不是“非常道”么?

“茶道”是日语词汇 , 饮茶而“道貌”化、规范化 , 但这不是四川饮茶的艺术 。 如果说四川饮茶也有什么“道”可言的话 , 正可用老子“道可道 , 非常道”而喻 , 无道可言 , 十足的自由与懒散 , 才是四川饮茶的艺术 。 这方面有些近似英国人绅士风 , 不过英国人的“下午茶”也使人感觉规律化 , 而川人闲则饮 , 饮则茶 , 所谓“泡茶馆” , 正不知“庄周化蝶 , 蝶化庄周” , 日子漫长而易逝也 。
实际上天下“茶经”出四川 , 不仅日岛、英伦 , 就是全世界 , “饮茶族”的祖先都当望蜀而拜 。 这是有史料可稽的 , 类似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 , 而后始知有茗饮之事”的见证 , 我在这里也不遑多引 , 以免搞成一篇枯燥考证 。 我只理论一下为什么川人最早饮茶 , 这可是任何书上不见载的 。 以我大胆的猜测 , 川人因为抗御严寒和潮湿 , 自来嗜辣 , 辣过之后便想有一种近似药效的清凉剂消化之 , 这便有第一个“勇吃螃蟹者” 。 煮茶品茗 , 消食化痰 , 效果奇佳 , 接着风行开去 。 当然 , 巴蜀青山绿水盛产茶叶 , 地理封闭人民喜聚谈助兴 , 都是“茶道”通行的原由 。
历代文人到四川记述饮茶之美的诗文可谓繁多 , 我也不当文抄公了 , 只讲自我感觉 。 江南称十步杨柳 , 则川土可称十步茶馆 , 尤以蜀都为盛 。 成都的茶馆据1935年统计有599家 , 每天茶客约12万人 , 当时全城人口不到60万 , 尚称内乱时期 , “一市居民半茶客” , 可以想见在和平祥乐时期的茶民不可胜数了 。 现在酒吧冷饮厅之类虽然兴起 , 但仍打不败“茶道”这支古老的队伍 。 茶馆像油菜花一样开遍蜀中 。 一些读书人 , 平常与朋友三四聚会的“根据地”十之八九在茶馆 。 而我当年的恋爱 , 也是茶馆中谈过来的 。 可知茶馆并非只是中老年人喜乐 。 曾在海外工作的不少学者专家 , 回忆起四川 , 都津津乐道于当年茶客“胜事” , 谓其“学问都是茶馆中闲聊而来的 。 ”汪曾祺先生有一文专记联大时期的泡茶馆生活 , 极致幽默详细 , 虽然谈的云南茶馆 , 但西南“茶道”原都发源于蜀 , 风格正宗 , 这是没有问题的 。
春阳之下 , 往四方桌边竹椅上“吱呀呀”一坐 , 来一句“泡茶” , 这种尊严与享受的绝妙融合 , 是四川人精神气质的独特表现 。 往往前边人撤离后 , 杯盏狼藉 , 瓜壳遍地;后边人重开茶阵 , 略加打扫 , 也不计较 。 那种宽容和平和心怀 , 正同头上柳风、身畔湖光相一致 。 在这种地方 , 正如林语堂形容 , 连痰嗽的声音也不那么令人厌恶 , 甚至显得响亮和悠长了 。
论到四川的茶博士 , 曾以此拍过专题片 , 堪称绝技 , 只消说那一米余长的开水壶嘴 , 就令人绝倒 。 茶师站在离你一米开外 , 照准你的三件头白瓷碗 , 就是迎头一冲 , 浪花飞溅 , 却滴不出碗 , 但见那“蒙山顶上茶”或“蜀州之味江”翻绿开花 , 博士手腕一扭 , 那开水壶长龙已射击到他人桌上去了 。 这种娴熟的美妙 , 更远过于庖丁解牛和运斤成风 。
据文艺理论家言 , 文艺甚至文明皆诞生于劳动之余暇 , 这一观点真可用四川茶馆作印证 。 望江楼茶馆有一联:“诗笺茗碗香千载 , 云影波光话一楼 。 ”将诗笺与茗碗相提并论 , 这就代表了四川文化的高雅 , 也代表了人类于“衣食足”之外所追求的“礼仪兴” 。
所以压根儿来说 , 是巴蜀的“茶道”“横流” , 滋养了元明清的弹词、曲艺以及小说戏曲的发生 , 这一恣肆 , 更是“东征西讨” , 变幻出了日本的徘句与英国的随笔 。 (本文来源:茶周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