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景谷白茶,大白于天下( 三 )


只有在充分前提下 , 发酵才能充分排出低芳香物质 , 充分降解茶中苦涩等收敛性物质 , 生成新的物质 , 让茶变得不苦不涩香醇甘甜、持久耐泡 。 为什么经过超重度萎凋 , 充分自源发酵而得的茶还会持久耐泡?这是因为茶在消耗掉部分内含物质的同时 , 也在降解纤维素等大分子等不溶于水的大型茶多糖 , 从而产生了新的可溶性物质 。 而且这些物质在茶体没有经过外力挤压破坏作用下 , 在冲泡时自然而然地溶解释放 , 所以茶更显得经久耐泡 。 经过充分冲泡后的月光白 , 你会发现它相对于其他制法的茶 , 叶底明显增厚了 。
云南传统白茶与云南传统红茶都属于前发酵茶 , 一个是在氧气充分下的自源发酵 , 茶体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损伤破坏 , 内部虽然已经充分解体 , 但最外层角质层没收损 , 茶汁没有溢出 , 所以茶毫没有沾染任何形式的茶汁 , 干燥后自然雪白亮泽 。 红茶 , 传统制作的红茶 , 虽然也属于自源发酵 , 但是晒干 , 是在外力作用后 , 机械力充分揉捻下 , 茶汁充分溢出 , 与其他茶充分沾染混合后的大群体自源发酵(甚至可以归为异源发酵) , 已经不属于严格意义下的自源发酵 , 所以它外观及口味与白茶有极大的区别 , 这都是人为的 , 是人造成的 。
茶 , 一但有人为因素的存在 , 就有导向、有目的 。 有工艺 , 茶已经不在是自然天成为茶 , 而是被寄与期望 , 赋予了使命 , 成为人们寄托希望的茶 , 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追求不同时尚的追求 , 随人而变 , 因人而生 , 因人而异 , 逐步细化细分 , 逐步有了各自相对成熟完善 , 各具特色的普遍性共识 , 有了丰富多采的茶产品 。 从“无意而为到刻意为之”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我不太赞同其他专家的推论 , 我认为白茶有可能是最先产生成熟的茶 , 至少云南白茶有可能是最原始最先成熟的茶 。
太和谷 , 老乌山 , 宝仓山都长着“芽肥叶大毫白”的大白茶 。 品种的特性 , 良好的生长环境 , 丹霞地貌的砂岩土壤构造等等 , 使所含氨基酸、蛋白质等鲜爽类物质较为丰富 , 成就了太和甜茶的“太和甜韵” 。 这甜韵在“一红一白”组合中都存在 。 晒干为红、阴干为白 , 它们虽表象不同 , 但本质一样 , 是同一原料按不同的指导思想 , 不同理念 , 提升而成的不同工艺 , 造就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个茶——晒红与月光白 。 它们看似一条直线的两端 , 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出发 , 看似独立各有目标永不相交 , 实则本性一致浑然一体 , 在无垠的空间时间中又再次相遇 。 两种不同思维方式 , 绝然相反的追求 , 结果终极一致 。 实现了制茶与做人的相通 , 人与社会的和谐 , 人与万物的共生 , 达“阴阳无极、天地太和”之境界 。
老祖先们最先吃生 , 后把食物晒干阴干储存 , 还是吃生 , 有了火才有熟食 , 有了锅才有烹调 , 才有了系统完善的烹调厨艺 , 才有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 同理 , 茶也是食鲜茶 , 后又食干茶 , 有了火有了锅 , 有了各自成熟的工艺 , 才有各自体系的六大茶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