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哲学( 六 )


作为佛教中国化、简易化、世俗化的禅宗也创造了饮茶文化的精神意境 。 所谓“茶禅一味”也就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 。 从哲学观点看 , 禅宗强调自身领悟 , “不立文字 , 教外别传 , 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 , 即所谓“明心见性” , 主张所谓有即无 , 无即有 ,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 教人心胸豁达些 , 而茶能使人心静 , 不乱 , 不烦 , 有乐趣 , 但又有节制 , 佛教提倡坐禅 , 饮茶可以提神醒脑 , 驱除睡魔 , 有利于清心修行 , 与禅宗变通佛教清规相适应 。 所以 , 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 , 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 , 把禅的哲学精神同茶结合起来 。 茶文化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 僧侣们以茶供佛 , 以茶待客 , 以茶馈人 , 以茶宴代酒宴;于是 ,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 , 尤其是佛教节日 , 或重要的法会都举行较大型的茶宴 。 唐时有的寺院还可以为仕宦各界迎亲送友设置佛门礼仪的茶宴 。 宋代在敕建的寺院 , 遇到朝廷赐钦袈、锡仗、法器时都举行隆重庆典 , 往往用盛大的茶礼以示庆贺 。 日本茶道即是以禅宗义理为灵魂 , 倡导“和、清、静、寂”的茶道精神 。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三饮诗”里将禅学、诗学、儒家思想三位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一饮涤昏寐 , 情来朗爽满天地” , 既为除昏沉睡意 , 更为得天地空灵之清爽 。 “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撒轻尘” , 自己心神清静便是通佛之心了,饮茶为“清我神” , 与坐禅的意念是相通的 , 达到“迷即佛众生.悟即众心佛”的境界 。 “三饮便得道 , 何需苦心破烦恼” , 实现了“静心”、“自悟”的禅宗主旨 。 皎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 , 道家、佛家在茶中溶进了“清静”思想 , 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已与山水、大自然、宇宙融为一体 , 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 , 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 。 但这与印度佛教相去甚远 , 在印度佛教看来 , 今生永不得解脱 , 天堂才是出路 , 当然饮茶无济于事 。 然而中国的佛教禅宗 , 主张“顿悟”、“大觉大悟” , 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 , 也是一种“悟” , 所以说 , 饮茶可以得道 , 茶中有道 , 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 佛理与茶理便有共同之处 。 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养自己超脱的品质 , 道家在茶中寻求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 。 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寻找到一致 。
三茶道之现代意义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 , 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 , 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 。 因此 , 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
三千年道统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到了近现代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冲击下 , 亦曾被彻底否决 。 但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 , 矛盾冲突的日益加剧 , 天地人道和谐共处的问题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 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 , 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方面 , 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 , 积累了超过以往世纪总和的物质财富 , 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 。 另一方面 , 人的异化程度有增无减 , 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力量已达到可于瞬间毁灭人类的水平 , 这是“外在危机”;同时 , 现代文明形成的种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毁人的心灵 , 导致人的异化 , “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 , “阻碍人的成长” , 这是“内在危机” 。 于是 , 追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 , 日渐成为世人的共识 。 人类的使命并不只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世界 , 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意义上说 , 物质增长不是进步的目的 , 而只是未来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 , 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 , 使人类能够在精神上掌握自身 , 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