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 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 其沫者, 若绿线浮于水湄, 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 饽者, 以滓煮之, 及沸, 则重华累沫, 皤皤然如积雪耳 。 《荈赋》所谓:"焕如积雪, 煜若春敷(fú)"有之 。 诗人眼中的"花"如枣花、青萍、鳞状云, "沫"如绿苔、菊瓣, "饽"象积雪 。 煮茶如此富有诗意 。 连"花"、"沫"、"饽"都已成为欣赏对象, 茶艺也就是诗艺 。 中国其所以有"茶道", 与千余年来文人雅士的参与有直接关系 。 茶给诗人以灵感, 诗人将茶事诗化 。 茶与酒一样成为永恒题材, 讴歌不已 。 第三步是酌茶, 就是斟茶, 《茶经》要求的工序是:先将汤面如黑云母状的水膜舀出倒掉;再舀一瓢茶汤存入"熟盂"内, 作培育沫饽、抑止沸腾用, 这一瓢味浓, 称之为"隽永";然后一瓢一瓢把茶汤舀入碗内, 1升水斟5碗, 乘热喝完, 斟茶时要使沫饽均匀, 否则其味浓的浓、淡的淡 。 唐代描写酌茶的诗有曹邺的《故人寄茶》, 诗曰:碧澄霞脚碎, 香泛羽花轻 。 六腑睡神去, 数朝诗思清 。 宋人烹茶法与唐人不同之处是只煎水而不煎茶, 其法是先在茶盏中放入茶末, 注入开水调成糊状, 谓之"调膏" 。 茶盏先用热水冲冲, 然后注入沸水煎茶, 此后逐渐演变成泡茶 。 茶汤也不调盐, 开清饮风气之先 。 直到明代, 团茶进到散茶, 烹茶之法亦由冲饮取代煮饮, 摆脱了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繁琐程序, 使茶道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接受 。 从简行事并非取消茶道, 而是茶道的大众化、生活化, 成为家居茶事, 列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 。 时代变了, 明清文人大概也没有宋代文人那种在繁琐程序中回味无穷的雅兴, 但仍能以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式享受饮茶的乐趣 。 当然, 一些守旧的文人雅士是不大欢迎这一变革的, 认为有损老式烹茶法内在的雅兴, 少此一端, 则减煞一半风景 。 陈师在1593年写的《茶考》载:"杭俗烹茶, 用细茗置茶瓯, 以沸汤点之, 名为撮泡 。 北客多哂之, 予亦不满 。 一则味不尽出, 一则泡一次而不用, 亦费而可惜, 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 。 "古文人雅士在茶事方面寻找精神享受是全方位的, 从择茶、择水到煮水、煮茶, 处处有诗意, 由煮饮改为冲饮, 这一简化自然不大对文人雅士的心思 。 但宋代社会, 特别是南宋, 赵宋王朝偏安江南, 商贸繁荣, 城市人口增加, 茶事更为普及, 达官显贵、佛门僧人、文人雅士这些有闲阶级主宰茶道的局面多少有些改变, 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 茶事从简已是平民社会的迫切需要, 冲饮法便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 到明清渐渐取代了煮饮法 。
唐代煮饮法至今仍在青藏地区采用, 因他们饮的是砖茶, 加之因海拔高水烧不开, 只有熬煮才能使茶汁浸出, 发挥茶之功用 。 今之日本茶道, 用的是末茶, 煎水不煎茶, 其法类似宋代煎茶法 。 日本是经济怪物, 生产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人们生活节奏特快, 一方面是拼命工作加快餐冷饮, 一方面却保留慢条斯理的茶道仪式和费时间的煎茶法, 这大概是日本国民心态的反映, 他们的箴言是:拼命地工作, 尽情地享乐 。 中国烹喝绿茶的好处茶法传遍世界各国, 各国烹茶方法不完全相同, 大体说来有四种方式:一是日本式, 用煎茶法;二是英国式, 冲泡法, 荷兰、美国、法国等国都用此法;三是蒙古式, 煮茶法;四是俄国式, 有煎有冲, 综合使用 。 据今人研究, 单从茶之色、香、味的保存和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浸出率上考虑, 传统的煎茶法比冲泡法好 。 仅就冲泡而言, 若要求茶汤多些维生素C, 应以40℃~50℃的水浸泡12分钟为宜;若要求多些氨基酸、多酚等, 则以95℃的水浸泡12分钟为宜;若要获取维生素A, 则要象我国湖南某些地区, 饮了茶水还将叶子嚼下去, 因为维生素A不溶于水 。 为了多摄取营养又好喝, 水烧至"鼓浪"然后冲泡5分钟还是较为合适 。 冲泡几次较合适呢?据研究, 沸水冲泡绿茶, 一般第一次即可浸出可溶物总量的50%以上, 第二次约为30%左右, 第三次为10%左右 。 茶冲2~3次营养成份基本已浸出, 多泡等于喝白开水, 且有害物质浸出反而有损健康 。
推荐阅读
- 喝完茶怎么样?,茶艺礼仪
- 茶艺茶道的由来
- 品鉴陈年白芽奇兰
- 中国农科院还原唐代茶艺,福建铁观音价格表
- 皇家茶艺历史简介
- 茶艺的概念,普洱茶产地
- 铁观音的茶艺工艺,建水紫陶
- 武夷岩茶:茶艺带你进入茶的境界
- 简释茶道与茶艺概念
- 绿茶十二道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