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发展到现在, 少了些自然主义, 多了些实用主义 。 为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茶道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亦应继承并发扬光大 。 佐茶法佐茶法乃茶之食用功能的延续, 自古有之 。 习俗不同, 但不外乎两种方式:清饮配茶点叫单纯式;茶食掺和煮饮, 叫混合式 。 30年代林语堂先后在《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书中说:中国人最爱品茶, 在家中喝茶, 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 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 午饭后也要喝茶 。 有清茶一壶, 便可随遇而安 。 中国人爱饮茶, 且已风靡世界 。 人们乐此不疲, 不仅仅由于品饮之趣, 还由于茶道的生活化, 有了佐茶之法, 茶之功用得到全面发挥, 既可愉悦精神、止渴生津, 还可疗病饱腹, 成为一日三餐的补充形式 。 茶最早的用途是煮而食之 。 《诗疏》云:"椒树、茱萸, 蜀人作茶, 吴人作茗, 皆合煮其叶以为食 。 " 但此处的茶是作食物论, 尚非茗饮之事 。 佐茶法指茶已从食品中分离出来, 成为专门饮料后, 以食品拌而饮之 。 最早的记载有周公《尔雅》, 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 饼成以米膏什么茶最减肥出之 。 欲煮茗茶, 先炙令赤色, 捣末置瓷器中, 以汤浇, 覆之, 用葱、姜、桔子芼之 。 其饮醒酒, 令人不眠 。 此处说的是饮饼茶, 且收到解酲和兴奋神经的作用, 是地道的茗饮, 而非煮而食之 。 但非单纯的清饮, 而以葱、姜、桔子佐之 。 陆羽的《茶经》总结了这种烹茶法, 并指责这有损茶汤滋味, 但他又肯定了煮水一沸时调盐的作法, 并为此设计了放盐器具"〓簋" 。 古代还有另一种佐茶法 。 《晋书》载:桓温为扬州牧, 性俭, 每宴饮, 唯下七尊柈茶果而已 。 桓温开以果品佐茶风气之先 。 相传至今, 佐茶法不外以上两类 。 当然, 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佐茶法亦是同中有异 。 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藏族〓把茶和酥油茶:先熬煮茶叶, 滤出茶汁, 倒入放有酥油和盐的桶内, 搅拌成白色浆汁, 即可饮用 。 或茶叶、酥油、盐加水熬煮, 搅拌, 油茶混合均匀后即可饮用 。 蒙族奶茶:茶叶熬煮后掺入奶子, 加上咸盐, 即成咸甜可口的奶茶, 可配以炒米、酪蛋子, 边吃边喝 。 盐腌菜:又称"水茶", 云南崩龙族吃茶法 。 方法是将茶树鲜叶采摘后晒萎, 然后入篓用盐腌, 不日可取出嚼吃, 嚼后吐渣 。
打擂茶:又叫擂茶, 是川黔湘一带少数民族, 特别是苗族的吃茶法 。 其法是将茶叶和佐料, 如黄豆、玉米、绿豆、花生、白糖等, 一块放入擂钵内擂成糊状, 加入冷开水调成茶汁入罐封藏 。 饮用时舀出茶汁用沸水冲饮, 喝时还可加入炒米花、炒花生仁、炒芝麻等, 其味香、脆、甜、爽, 口感极好 。 打油茶:桂北一带少数民族吃茶法 。 其法是将茶和佐料(常用食品, 如糯米、花生、芝麻、豆类、瓜菜等)用油炒至黄脆, 然后加水煮熬, 也可加葱花、生姜以增滋味 。 煮好后可舀一些放入茶碗, 冲入茶汤即可连喝带吃, 一止渴二饱肚 。 竹筒茶:云南少数民族吃茶法 。 将鲜茶叶经日晒、搓揉、蒸煮、再揉搓几道工序后, 装入竹筒, 筑实, 密封, 放置二、三个月后茶叶变黄, 有香味, 便成自制压茶 。 可煮而饮其汁, 可用盐腌后和蔬菜同炒当风味佳肴食之 。 盐巴茶:此俗流行在云南西北部 。 先将紧压茶捣碎放入小瓦罐内, 置火塘上炙烤, 至"噼啪"作响时注入开水煨注, 再浸入盐巴袋 。 饮时可按各自口味加入开水稀释, 一边喝茶一边吃玉米粑粑 。 广东早茶:广东人称早茶为"一盅两件", 即一盅茶, 加两道点心 。 茶为清饮, 佐料另备, 既可饱腹又不失品茗之趣 。
推荐阅读
- 喝完茶怎么样?,茶艺礼仪
- 茶艺茶道的由来
- 品鉴陈年白芽奇兰
- 中国农科院还原唐代茶艺,福建铁观音价格表
- 皇家茶艺历史简介
- 茶艺的概念,普洱茶产地
- 铁观音的茶艺工艺,建水紫陶
- 武夷岩茶:茶艺带你进入茶的境界
- 简释茶道与茶艺概念
- 绿茶十二道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