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礼尚往来离不开吃 , 有客来 , 吃的标准之高低直接影响到客人的心情以及你在亲友间的风评 。 比方说 , 客人落座 , 相谈甚欢 , 时近午 , 留客餐 。 客人定会说:“简单弄点便可 , 万万不可隆重费事 。 ”这句话你若当真 , 黄瓜拍一盘 , 西红柿拌一个 , 花生米可劲儿造 , 小酒使劲儿喝 , 客人面带笑意 , 心中想:这孙子真实在 , 还真简单啊 。 不用多久 , 坊间传出流言——你这人不地道 , 吝啬加高傲 。
如此类事情的发生 , 在过去实为常见 。 天大地大填饱肚子最大的年代 , 吃 , 乃是衡量人性的重要准则 , 舍得给客人吃 , 可以上升到道德境界 。 食物匮乏时 , 家里有啥吃啥便是好人家 , 要是拿出珍藏的大米白面 , 来客顿时身价倍增 , 稀客贵客等词语重复使用都不为过 。 到了八九十年代 , 吃饱已不是问题 , 吃好端上台面 。 客人来了 , 大米白面是基本配置 , 有酒有肉方不算慢待 。 如今人们吃到不知道吃什么好的地步 , 好友来做客 , 真的可以达到“随意”的境界 , 没人在乎吃什么 , 大家在乎的是相聚的时光 。 亲戚则稍差一些 , 他们爱挑理 , 俗称没事找事 , 吃的饭菜不能糊弄 。
过去款待来客 , 最高的礼节是去外面吃饭 。 大饭店小饭馆 , 食摊儿铁棚子 , 只要不在家 , 让客人看到你掏钱的动作 , 哪怕吃一碗拉面一盘凉菜 , 客人回去都能帮你吹嘘:“瞧瞧人家某某某 , 二话不说直接带我下馆子 。 ”下馆子 , 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 尤其在农村 , 某人进城走亲戚下了馆子 , 不用你细说 , 听者自行脑补 , 不多时 , 你就在村民嘴里去了县城最好的饭馆 , 没有之一 。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县城 , 下馆子挺难的 。 满县城真正能当得起“馆子”二字的 , 仅有招待所附属饭店 , 有正经有证的厨师 , 有统一服装的服务员 , 有硬面本本的菜单 , 有外面买不到的酒水 。 当然 , 这样的馆子普通老百姓舍不得去 , 好好吃一顿需要大多个月工资 , 风头面子谁都想要 , 涉及到口袋 , 还是拉倒了吧 。
正经馆子去不起 , 街边民房改的家庭饭馆和路边立着的食摊儿也轻易不可得 。 那会的人们吃饭讲究实在 , 小饭馆子吃一顿花费的钱 , 在家里大鱼大肉随便吃 。 客人来了 , 主家一看架势这是要留饭 , 立马开始张罗 。 家里没冰箱 , 肉得现买 , 男主人陪客 , 女主人拎着网兜出门 , 肉铺子五花肉割一块 , 鱼摊大鲤鱼来一条 , 菜市场时鲜蔬菜买几把 , 要是有庄户人家卖鸡来一只 。 女主人双手皆是食材 , 晃晃悠悠招摇过市的回家 , 街坊邻居必须瞧见 , 客人必须瞅着 。 其对话如下:
“他婶子 , 这是家里来客了?”
“可不 , 老家来了人 , 吃点好的 。 ”
“孩儿他爸 , 你俩还聊着呢?你看看这鱼和鸡咋拾掇?”
“放那吧 , 我马上过去 。 ”
一通言语 , 街坊啧啧称赞:“看看人家的媳妇 , 对老家人多好 。 ”客人心里暗自高兴:“这又是鸡又是鱼又是肉的 , 真麻烦人家了 。 得了 , 我去帮忙收拾吧 。 ”
一顿饭 , 宾主尽欢 。 客人回村闲聊 , 有人问:“这进了城人家给你吃啥好东西了?下馆子了?”客人满脸不屑:“下啥馆子 , 去了也不自在 。 自己亲戚 , 在家吃多好 。 大鱼大肉吃的 , 好酒喝着 , 临走还给拿着 , 我是怎么拦都没拦住 。 来来 , 尝尝这好烟 。 ”
推荐阅读
- 食盐|夏天,韭菜茴香靠边站,遇见此菜别手软,营养极高,蒸包子吃真香
- 食盐|待客必备硬菜:色香味俱全,老人小孩都爱吃的家常美食
- 食盐|炎炎夏日,正是吃凉拌菜最佳时机,这6道菜千万别错过,平安入伏
- 食盐|在潮汕,你和牛一样无法全身而退……
- 河南|清醒点吧餐饮人,别活在滋润的过去
- 蔓越莓|做清蒸鱼时,别放食盐和料酒,教你正确的做法,鱼肉鲜嫩无腥味
- 木耳|过去见到就踩死,如今成稀罕美食,几百元一斤,不少农民抢着捕捞
- 食盐|酱香白酒中坤沙、碎沙、翻沙、串沙怎么分?为什么坤沙酒最好喝?
- 食盐|别人眼中的重口味,吃货嘴里的美味,闻着味儿就找来了
- 食盐|明日夏至,再忙也要吃碗“夏至面”,牢记3吃3不吃,全家顺利入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