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 在这之前, 人们为“福建唐茶”做了些什么?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茶叶教科书描述 。 我国四川省曾进行过类似于“福建唐茶”的试验、试制工作 。 现录如下:
“由四川省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西南农学院、巴岳茶场组成的高香切细红茶科研小组, 继承和发扬祖国制茶技术的宝贵遗产, 通过移植青茶鲜叶加工技术, 在萎凋中加入了“摇香”工序, 使以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提前到萎凋阶段, 有利于茶叶中高香成分的形成和转化 。 在一年多时间里, 对不同品种、不同季节进行了四十多批次的比较试验, 初步模索到中、小叶种高香品质形成的一些规律 。 各批试验茶均有不同程度的花香, 有八批试验茶的花香特别显著, 说明了改革鲜叶加工技术, 提高中、小叶种切细红茶品质的潜力很大” 。
“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移植青茶的萎凋、做青的技木措施, 轻萎凋, 重做青, 多次试验, 创制了花香切细红茶获得成功, 无论外形内质都比一般的切细红茶好, 获得好评, 该所正继续试验研究, 大量生产, 开辟提高切细红茶的广阔前途, 大力发展外销 。 云南、湖南侧重在品种上研究提高切细红茶香气, 也做了不少工作” 。
(注:“切细红茶”系“红碎茶”的学名, “青茶”系“乌龙茶”的学名 。 )
笔者在大田东风农场工作期间, 于1983年也曾做过类似的试验、试制 。 试制采用两种工艺流程, 也获得过带有乌龙茶香的红碎茶 。 现将我试制时的工艺流程, 上述四川两家试制的工艺流程, 以及乌龙茶、红碎茶的工艺流程, 罗列如下以便比较:
①红碎茶:
萎凋—揉切—发酵—干燥
②乌龙茶:
凉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初揉、毛火、包揉、复焙、复包揉、足火)
③西南农学院等:
萎凋—摇青—揉切—发酵—干燥
④四川茶科所:
凉青—晒青—摇青—揉切—发酵—干燥
⑤笔者A:
凉青—晒青—摇青—杀青—揉切—干燥
⑥笔者B:
凉青—晒青—摇青—揉切—干燥
从试制的工艺流程上看,四川的两个试验都是在红碎茶“萎凋”过程中, 增加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 区别在于“做青”程度不同 。 都没有剔除红碎茶的“发酵”工艺, 也没有增加乌龙茶的“杀青”工艺 。 可以推断, “做青”形成的乌龙茶香, 没有“杀青”固定, 又在“发酵”过程中大量损失;鲜叶采用红茶系列的茶树品种, 按红茶采摘标准采摘的鲜叶偏嫩, 成香物质含量较低;当地不具备乌龙茶区特有的地域性因素(当时, 人们对乌龙茶生产的地域性认识还是空白 。 日本人,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乌龙茶, 至今仍无成功的报道 。 对乌龙茶地域性的认识, 目前虽无“科学”定论, 但已是国内茶业界人士的共识);同时四川茶农缺乏乌龙茶制作过程中, 最关键的“做青”工艺的经验积累 。 这些因素, 均不利于乌龙茶香的形成和固定;据此推测, 其制品与工艺特点为:
以红碎茶生产工艺为主, 前期不同程度引入乌龙茶的“做青”工艺, 保留红碎茶的“发酵”工艺, 没有采用乌龙茶的“杀青”工艺 。 估计成品品质大部份趋于红碎茶, 略带乌龙茶香 。
笔者的试验、试制系以乌龙茶生产工艺为主, 后期改用红碎茶的“揉切” 。 工艺及品质特点为:
A样的特点: 以乌龙茶生产工艺为主, 后期改用红碎茶的“揉切”工艺, 保留乌龙茶的“杀青”工艺, 不采用红碎茶的“发酵”工艺 。 乌龙茶香明显, 但外形与红碎茶差异较大, 外形较疏松, 色泽偏青 。 认为, 较适宜原有乌龙茶消费群体饮用(内销为主) 。
推荐阅读
- 茶苗地膜覆盖法繁育技术
- 小种红茶采制工艺
- 盛唐茶文化论
- 福建名优茶
- 含五代 唐茶具
- 福建茶叶企业发出行业自律公约
- 话说武夷岩茶
- 福建乌龙茶的品饮基本要领
- 唐茶文化论
- 怎么正确辨别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叶好与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