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中国茶文化的灵魂出窍( 二 )


然而生在洞天福地 , 如果不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或者保证适度的产量 , 同样也不能诞生伟大而奢侈的品牌 。 “品质和市场规则是一圆点 , 产量就好像半径 。 没有圆点 , 你画不出漂亮的圆 , 半径太大 , 可以享用的人太多就不值钱;然而半径太小 , 你画的圆就越小 , 当享用的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 , 你的品牌就不可能为人所知 。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圆点 , 同样保证产量半径恰到好处.这些对于论道竹叶青来说 , 都是至关重要!”刘先生说 。
中国文化意念与精神升华
论道竹叶青从一开始命名就煞费苦心 , 颇费周折 , 对于竹叶青来说 , 论道是对“平常心竹叶青”的品牌精神的再次升华 。 刘志林先生坦言竹叶青原本没有打算把论道做成奢侈品 , 只是希望通过论道来提升和拉动竹叶青的品牌形象 , 但是做着做着就越来越觉得顶级的竹叶青做不成奢侈品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因为论道有太多精神层面可以升华的东西 , 简直是可遇不可求 。
峨眉山早在公元六世纪时 , 它已是全国著名佛教胜地 。 佛教称峨眉山为“光明山” , 道教则称之“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 。 峨眉山山顶的光相寺 , 相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地方 。 峨眉山产竹叶青的历史悠久 , 约始于唐代 。 宋代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列眉州为产茶州县 。 宋代陆游有诗赞峨眉茶曰:“雪芽近自峨眉得 , 不减红囊顾渚春 。 ”赞叹峨眉山所产的雪芽(竹叶青)可以同湖州所产的顾渚紫笋堪称举世无双 。
刘先生认为 , 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 , 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 。 而论道出产的环境以及峨嵋独特的自然历史风貌,还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积淀赋予了论道竹叶青太多的遐想空间 , 数千年积淀而形成的峨眉山竹叶青茶文化而呈现出的独特文化魅力不由让人击节而叹 。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道”涵盖了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观 。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 , 是存在之根据 , 是宇宙终极的推动力 。 在人得“道”即“知常”以 后 , 纵然身亡 , 其精神也会与“道”一起常存 , 永垂不朽 , 即所谓”道乃久 , 没身不殆” ,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 ”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灵气的圣物 , 也是禅宗道仙、文人墨客谈论万物终极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 茶是从此岸世界走向彼岸世界的物质载体 。
论道竹叶青的奢侈文化定位在重拾中国精粹文明 , 蕴涵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大师级好茶!论道竹叶青希望在这个大师或缺的年代 , 论道竹叶青可以与大师一样 , 历经一生 , 层层历练 , 直至精髓 。 无论世事怎么变化 , 依然独占世界之颠 , 被世人铭记 。 竹叶青甚至专门为论道的制作和筛选制定了“论道竹叶青的十二法则“ , 则更道出了论道层层历练的苛刻准则 , 将茶与道与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
刘先生说,论道竹叶青清晰的目标受众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巅峰人物 , 这种人群的基本特征是游离在大众之外 , 习惯独立思考 , 决策果断;他们加入了最好的高尔夫俱乐部 , 常常去登山潜水;他们将别墅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平日里 , 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家人;穿布衣布鞋;在阳光下的花园里 , 平静享受生活;与人论道 , 与自然论道 , 善于自我内心的检视修炼……而饱含中国茶文化精髓的论道竹叶青内敛平和 , 决不招摇张扬,在峨眉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 , 历练一生 , 所谓集大成者 , 大象无形 , 道隐无名 。 论道和它的目标受众在文化脉络上相通,这是论道之所以试水奢侈品市场的基本前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