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中国茶文化的灵魂出窍( 四 )


以铁观音名冠天下的福建省安溪茶厂负责人吴小猛先生认为茶叶市场急待规范和解决的这种品牌的缺失问题,与茶叶产业的特性、经营宣传和市场规范等因素有关 。 这种品牌的缺失对于商家/消费者或者极品茶叶品牌建设本身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 福建省茶叶学会秘书长刘宜渠认为 , 茶叶市场的这种混乱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实力不强 , 目光短浅 , 缺乏品牌意识 , 销售很不规范 。 此外 , 茶叶作为一种农副产品 , 生产很难规范 , 不可能工厂化大批量生产 , 家庭作坊式的茶叶生产与销售让茶叶品牌的形成显得先天不足 。
当今中国顶级茶叶市场正如英国学者哈丁所提出了著名的“公有物悲剧”中描述的那样 。 假设有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品牌牧场 , 站在经济人的角度 , 毫无疑问 , 各个牧羊人(即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增加更多的牲畜 , 但每个牧羊人所承担的却只是公用地(即品牌)退化成本的一部分 。 这样 , “公共品牌牧场”将在牧羊人无节制的放牧中走向毁灭 。 诸如“龙井、碧螺春”之类只是一个品类品牌 , 犹如一个开放的牧场 , 而各个混乱的茶叶厂家作为这一品类”的“理性牧羊人” , 并不会因为混乱的市场行为、品牌的恶化而为自己造成直接损失 , 相反为了利润的最大化 , 他们不惜通过不合理的市场竞争透支这些品类品牌 , 短时间内使自己的“羊群”能够长得更大更肥 。 而市场或者品牌也同样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 , 恶劣的竞争和毫无节制的使用将导致市场和品牌的透支 , 最终遭到毁灭性的崩溃 。 身处其中的牧羊人谁都知道过度放牧的后果 , 但却无能为力 。 因为品牌公有物是谁都可以使用 , 收益是自己的 , 而问题却可以留给大家共同分摊 。
刘先生说,竹叶青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 。 当竹叶青这一茶叶品类渐成气候的时候 , 争用此茶名、商标以及仿冒、假造的就多起来 , 每到采茶季节 , 来自沪、苏、浙、鲁及川内等地的客商甚至云集峨眉山 , 恶性收购并倾销茶叶 , “鸡毛遍地”.竹叶青声名狼藉 , 以至于引发了各个企业争夺“竹叶青”商标的注册诉讼.幸运的是他的公司最终赢得了胜利 , 从而排他性独家拥有“竹叶青”商标的专用权 。 这场官司胜利的直接后果是在这个市场上只有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叶才有资格叫做竹叶青 , 并且只有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才有资格对竹叶青的茶叶属性和品类进行甄别和分类 , 最终实现同一品相全国都是统一定价 , 而这种规范的统一定价不会让顶级消费者出现由于价格混乱导致的市场落差 , 这在全国茶叶市场可以说是仅此一例!
据悉 , 竹叶青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目前唯一的注册商标 , 为竹叶青茶叶公司所独有 , 得益于此 , 竹叶青才得以一直坚持以“竹叶青绿茶品类“独立支撑”竹叶青品牌”的“单品类单品牌”发展路线 , 而对于陷入一片泥潭的龙井、碧萝春、信阳毛尖等品类品牌来说 , 这一直是一个终极梦想!刘志林先生提起当年的诉讼仍旧唏嘘不已:“幸运的是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 只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 如果没有那次排他性的胜利 , 竹叶青品牌也许早已胎死腹中 , 更不用提论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