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岩韵”之叙说( 二 )


“岩韵”的最初启示
最早说及“岩”、“骨”之类的 , 当系明代吴拭 。 他在《武夷杂记》中说:“武夷茶自蔡君谟即蔡襄 , 始谓其味过于北苑、龙团 , 周右文极抑之 。 盖缘山中不谙制焙法一味计多苟利过也 。 余试少许 , 制以松罗法 , 汲虎啸岩下语儿泉烹之 , 三德具备 , 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 。 ”见清·陆廷灿《续茶经·茶之源》此处说的“制以松罗法” , 虽系炒青绿茶 , 但也具有“云石甘软气” 。 此“云石”二字可否理解为后人说的“岩骨”、“岩韵”呢?
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 领会就更深了 。 他在《冬夜烹茶》诗中写到:“清夜迢迢星耿耿 , 银檠明灭兰膏冷 。 更深何物可浇书 , 不用香醅用苦茗 。 建城杂进士贡茶 , 一一有味须自领 。 就中武夷品最佳 , 气味清和兼骨鲠 。 葵花玉蕲旧标名 , 接笋峰武夷峰名头发新颖……”见清《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诗中之“骨鲠”之“骨”当可理解为“山骨”、“岩骨”吧?所以这位好品茶的皇帝认定“就中武夷品最佳”的理由 , 是它“气味清和兼骨鲠” 。 笔者认为“气味清和”之茶易找 , “兼骨鲠”之茶则不多 , 这当是“岩韵”之力吧!
武夷山茶农、茶人评论武夷岩茶的感觉有:“不轻飘”、“有骨头”、“厚重”、“长久”、“齿颊生香”、“过喉润滑”等 , 这是朴实的表达 。 总之 , 武夷岩茶有其独特风格 。 乌龙茶泰斗张天福高度归纳其因果是“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 , 遂使岩茶品具特殊的‘岩骨花香’的‘岩韵’” 。 见张天福《福建乌龙茶》
种种说法的释疑
对今人有关 “岩韵”的几种说法 , 笔者认为: 品种味之说:很难概全 , 因为武夷岩茶包含多个品种 , 且香、味有差异 , 若以品种味来划定 , 岩茶之“岩韵” , 当以哪个品种味为准?
风土味之说:“风土”既包含地理环境 , 又包含地方风俗 , 后者是难以用“韵”味表现出来的 。
地土味之说:“地土”当指一定范围土质吧?虽比“风土”更直接 。 如能说明武夷山的地土味是什么?作用到岩茶上又产生什么样韵味就好了 。 如果笼统说地土味还是没说出“岩韵”的具体表现 。
“香清甘活”之说:此系清人梁章钜对武夷岩茶的全面评第(见梁章钜《归田锁记》)已成尔后至今上品乌龙茶的主要特征 。 姚月明先生言及“香清甘活”时 , 曾说:而今各地已有所侧重 , 如安溪以“香”为首 , 台湾以“清”为首 , 武夷以“活”为首见《姚月明武夷岩茶论文集》 。 所以此说已成了所有佳品乌龙茶的标准 , 不是专指武夷岩茶之“岩韵” 。
另外 , 对“岩韵”最通俗、最直接的说法:如石头味、青苔味、中药味、粽子叶味、蜜桃味、蜂蜜、杯底香 , 等等笔者认为难以概全 。
综合武夷山茶界前辈林馥泉、陈书省、叶先顺、姚月明等茶师和茶农以及黄建安、施兆鹏等的“安溪茶与岩茶的比较”说法 , 要体味“岩韵” , 先要掌握武夷岩茶之特征:
岩茶形为眉状 , 条索紧致;色呈褐绿 , 火功高者乌润;香气清正幽远 , 以具花香、果香为佳 , 杯底香显;茶水色泽清澈鲜丽 , 多为橙黄 , 也有金黄;滋味醇厚芬芳 , 略有苦涩 , 入口后很快甘甜 , 齿颊留香 , 过喉润滑 , 滞留长久 。 岩茶品质优次 , 主要取决于茶水滋味;泡次要“八泡有余味”水色淡而味尤存 , 曰厚;叶底软亮 , 有部分有红边或红点 , 即“绿叶红镶边” 。 武夷岩茶重在吃水 , 以味取香 , 因此品评时应以茶水为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