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餐是怎么火遍海外的?( 四 )


核心的酱油和豆芽 , 这两样都起于万花楼 , 有资料发现它们的供应链都起始于万花楼 。 而一些人突然想开餐馆 , 请不到专业厨师的 , 都会到万花楼来学厨 , 德国的中餐馆就跑到巴黎万花楼来请厨师 , 你就可以看出万花楼在整个欧洲中餐管理的领导地位了 。 它内容量大、档次高 , 还卖体系 , 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 影响力上来了 , 办得越来越好 , 直至欧洲中餐厅的“霸主”地位 。
云吞和扬州炒饭也是外国人最常吃的中国菜留学生在外 , 也不是都能吃得起中餐的 。
“长安居 , 大不易 。 ”欧洲几大华人所聚的首都 , 如伦敦、巴黎、柏林 , 生活起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 “以菜价论 , 较之北京平常小馆 , 约贵数倍 。 加之饭巾、小账、零费甚多 。 ”如果又想吃中餐 , 又去不起馆子的 , 那就凑份子吃 , 就像现在的留学生一样 , 还是很多人常常凑作一块吃火锅 , 既能解思乡之愁 , 又能应付自如 。 在抗战期间 , 还有耶鲁大学的留学生用中餐来策划为中国的赈灾活动——卖中国饭:“一小碗汤、一菜、一肉炒菜、一饭 , 卖一元五毛 , 本钱只花二毛五分 。 ”打工挣学费和维持生计 , 也成了许多留学生的标配 。 张月庐的《在美的华人餐馆及侍者》就说:“约百分之五十的留学生都是靠在专为美国人开设的中餐馆端盘子维持生计和学业 。 ”
周松芳查阅的资料不爱吃的人写美食我不能喝酒 , 也不热衷饭局 , 绝对算不上饕餮之徒 。 在广州这个美食之都 , 流连的餐馆不多 , 一些有特色的小餐馆反而多去 。 所以我不像很多人去写当代美食 。 第一 , 我没有这样丰富的吃的经历 , 其次 , 它没法成为学术被留下来 , 而我如果要写 , 就写能留下来的东西 。 在岭南饮食文化史研究这个小领域 , 我要努力成为广东第一(有人说那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了) , 为岭南文化做点贡献 。
2010年洛杉矶中餐厅的菜单上 , 依旧有“杂碎”中国人对于中餐的自豪 , 我相信是毋庸置疑的 。 但同时 , 也会有很多人感到可惜 , 为什么中餐在国际上还达不到像是法餐、意大利餐等的地位?首先大家的饮食习惯不同 , 我们认为好吃的东西 , 外国人大多不太接受 。 其次 , 味觉的唤醒也需要文化的扶持 。 很多大牌的西式餐饮及其品牌推广 , 未必全靠品质 , 背后的文化因素很重要 。
纽约唐人街
疫情期间 , 旧金山唐人街中餐厅开辟出户外用餐空间所以我们缺的 , 可能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 。 岭南饮食业这么发达 , 但好的岭南饮食文化著作却不多 。 大家写的都是当代 , 注重感官的体验和表达 , 而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 更需要我们去关注 , 去发掘 , 去梳理 。 像我一样接受了比较专业的文史训练的人 , 几乎没有什么人来写这个 , 而有这个业务能力的人 , 他也未必有兴趣、有精力 。 所以我虽然不敢说这本书写得多好 , 但是我自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填补空白的意义 。 虽然这是个边缘领域 , 但看着这些曾经在海外打拼的华人的故事 , 还是感慨万千 。 今天的留学生在海外 , 如果有这么一本书在手 , 遥想当年 , 对照当下 , 可能也会饶有兴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