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可可传奇——从偶然落户到名扬全球,海南可可“傲”然甜蜜( 二 )


据资料记载,1956年,因为兴隆可可树种得好,当时的保亭育种站和海南植物园(现万宁东岭农场)陆续试种可可树。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兴隆试验站在1957年成立后,持续关注兴隆的可可种植情况,并在1960年进行科研立项,在一片荒地上尝试引种可可,展开对可可的生长习性的大田观察和研究。此后的60多年里,海南的科研人员坚守在兴隆,筚路蓝缕,为中国可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从1960年至今,三代科研人员倾情投入、兢兢业业,对可可展开研究。以张籍香为代表的第一代科研人员摸透了可可的生长习性及对气候和环境的要求,以及基本的大田管理技术;以王庆煌、赖剑雄、宋应辉为代表的第二代科研人员对可可的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选育出中国第一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可可丰产抗寒品种“热引四号”;以李付鹏、秦晓威为代表的第三代科研人员,则将传统的实生育苗模式,转变为嫁接繁育和成龄树嫁接换种,为可可新品种推广和可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南的可可种植面积最多时达1万多亩,云南的西双版纳约有20亩,台湾地区保持种植2000亩左右。因此海南的可可种植,在全中国独树一帜,海南肩负着发展壮大中国可可产业的重任。”李付鹏说。
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同样深刻改变了科研的路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放眼全球开展可可研究与交流。10年时间里,他们从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巴西、科特迪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斐济等20多个国家收集保存各类种质资源,目前资源圃保存有可可资源500多份,种质资源保存量位居亚洲和大洋洲第三位,并首次引进大花可可、双色可可等野生种2种。他们既研究有生产价值的品种,也研究有观赏价值的品种。
可可,不断扩张的世界版图 放眼全球,可可种植已遍及欧亚非拉近60个国家和地区
据史料记载,在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发现了可可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可可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作为一种物种的可可随着殖民者的扩张步伐,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迁移。
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了满足对可可日益增长的需求,将可可引入了他们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将可可引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洪都拉斯、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葡萄牙人将可可引至巴西。
17世纪,法国人看到了在加勒比海殖民地种植可可的前景,将可可引至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格林纳达。西班牙将可可引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秘鲁。
18世纪,英国人和荷兰人将可可带入亚洲,印度、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等国开启了种植可可的历史。19世纪,葡萄牙人将可可带入非洲,随后其他殖民国家效仿。
可可进入中国,最早始于1922年的台湾地区。但可可对气温等条件要求高,只适宜在南北纬20°之间生长,台湾囿于气候因素,近一百年来只种了少量的可可树。
如今放眼全球,在靠近赤道适宜可可生长的地方,几乎都种植了可可。可可分布于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的近60个国家和地区,主产国有科特迪瓦、加纳、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喀麦隆、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多米尼加。
据国际可可组织(ICCO)统计,2019/2020收获季,全球可可收获面积达1200多万公顷,总产量550多万吨,其中非洲占76.4%,美洲占15.6%,亚太地区占8.0%。科特迪瓦是世界第一大可可生产国,产量为202万吨,加纳是第二大生产国,产量为97万吨。
海南可可,全球市场的“宠儿” 如果海南15%的经济林间种可可,每年能新增农业产值23亿元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