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可可传奇——从偶然落户到名扬全球,海南可可“傲”然甜蜜( 五 )
这批可可苗长大后,被分配到乐东、保亭、三亚等地种植,张籍香将其中一部分带回兴隆试验站试种。当时没有营养袋保护可可苗的根系,大家对可可生长习性还不太了解,所以这批苗成活率不太高,但也有一些苗顽强存活下来。兴隆热带植物园“老可可园”里的可可树就是那时种下的。
几十年一晃而过,青丝变白发。张籍香等第一代可可科研人员终其一生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可可如何在海南落地生根、好好生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南的科研基础条件很差,兴隆试验站能获取到的可可种质资源仅有15份,科研人员对可可的观察基本上只能在田间地头进行。
张籍香等科研人员通过日复一日进行田间观察和记录,用了二三十年,弄清楚了可可苗从种下到开花结果需要多长时间,可可树生长对环境和气象的要求。他们还研究了插条、“空中压条”、芽接等可可育苗技术,以及施肥、定型、修剪等可可管理技术,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代:抓丰产
研发丰产栽培技术
“热引四号”一鸣惊人
1983年赖剑雄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1984年王庆煌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他们先后进入兴隆试验站工作。赖剑雄后来长期担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可可研究中心主任。王庆煌后来先后担任中国热科院香饮所所长和中国热科院院长。以他们为代表的可可科研人员做成了一件事——研发可可丰产栽培技术。
文章插图
海南第二代可可科研人员赖剑雄在观察可可虫害发生情况。
优化选育可可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可种下去3年才开花结果,然后从中挑选表型好、性状稳定、产量高的进行区域试验,将试验植株分别种在3个市县进行连续3年的观察研究,一轮试验历时五六年才有第一手数据。然后还要进行小范围生产性种植试验,看这个品种能否大面积推广。”赖剑雄介绍说。
在王庆煌带领下,从1984年启动可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到2015年选育出中国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可可品种——“热引四号”,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用了31年。可喜的是,“热引四号”具有高产、耐寒等特点,其单产是世界可可平均单产的3.5倍,而且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可在海南岛全岛及云南部分区域推广种植。
文章插图
海南第二代可可科研人员王庆煌在观测可可果实发育状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王庆煌团队还开展可可树密植试验,研究在椰林和槟榔地里套种、间作种植可可等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海南岛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地方开始推广种植可可。
赖剑雄见证了海南可可产业发展的高峰与低谷:随着“百万亩椰林工程”的实施,到2002年左右,海南可可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保亭、乐东、三亚、五指山等市县都种。但好景不长,几年后,由于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跟不上,加之深加工体系不健全,可可豆没有销路,许多农户砍掉了可可树,全省可可种植面积迅速萎缩至2000亩左右。
“那时候的科研,多是纯科研,跟市场不挂钩,在失落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农业的,要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赖剑雄说。此后,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的科研人员改变以往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可可产业链前端——种植环节的工作模式,开始向深加工领域挺进。
新一代:立品牌
放眼全球对接市场
打造可可原产地品牌
2012年,“80后”李付鹏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工作。面对全省仅2000亩的可可种植面积,他及其他新一代科研人员没有气馁或懈怠,他们寻找新方向继续展开技术攻关。“前辈不放弃,我们也一定要坚守,这是一种历史责任!”李付鹏说。
推荐阅读
- 面条|东川面条是一个传奇——那是东川人的一种面子
- 果仁|超简单麦芬蛋糕,浓郁可可香气,淡淡抹茶清香,媲美星巴克爆款。
- 可可粉|巧克力费南雪
- 杏仁|杏仁可可薄脆
- 可可粉|「减脂餐」肉桂苹果烤燕麦~无糖饱腹
- 蛋黄|#金龙鱼精英100%烘焙大师赛-爱好组低筋# 可可树根蛋糕
- 可可粉|带皮儿都可以吃的山竹来了
- 杏仁可可饼干|吃对烤箱美食|杏仁可可饼干,每一口都是极致享受
- 仁怀|传奇酱香重回故里!金东珍酒庄园在茅台镇开建
- 可可粉|自制万用月饼馅,一次解锁6种口味,学会再也不用买,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