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可可传奇——从偶然落户到名扬全球,海南可可“傲”然甜蜜( 四 )


可可树结出的果实个头不小,花却十分娇小。一眼看上去,很多人会以为那是刚冒出来的树芽。可可花为聚伞花序,由5枚萼片和5枚花瓣构成。花瓣呈黄色、粉红色、紫红色等。
可可树的树叶呈长卵形,嫩叶和花、果一样,颜色多种多样,可呈浅绿色、浅褐色、粉红色或紫红色,成熟的叶子会变成暗绿色。可可叶长一般在7厘米到30厘米之间,最长的达50厘米。十分有趣的是,可可叶可以长久地长在枝条上,不会轻易凋落,有的叶子过了整整一年也不会离开枝条,十分“恋旧”。
除了色泽丰富的花、叶、果,可可树的另一大奇观就是“老茎开花结果”。大家都知道,大多数植物的花,都开在枝条上。植物开花的枝条叫花枝,花枝在鲜花盛开时娇艳秀美,可谓“花枝招展”。但在热带地区,偏偏就有一些植物不走寻常路,把花开在了树干或主枝上,如菠萝蜜、大果榕、杨桃、可可等。这种树干和主枝上长出花和果的现象,就叫“老茎开花结果”。
可可果实为荚果,也被称为“不开裂的核果”,成熟干燥后,硬如木头,需要费些力气才能掰开。掰开后,露出整齐排列的可可种子,即可可豆。很多人不知道,可可鲜果的果肉是可以吃的,其味道清甜,有点像山竹的果肉。
可可树在国内并不常见,兴隆热带植物园1997年开园后,一批批游客争先恐后去植物园观赏可可树,一时间可可林成了一处景观。为了满足游客尝鲜的需求,植物园曾将可可鲜果作为旅游商品销售。旅游高峰时期,一天能卖出1000个。
从第一颗可可种子由归国华侨带回兴隆华侨农场,到开辟第一块可可苗圃,再到发展成为中国可可代表性种植区,这条不平坦的追梦路,海南“可可人”走了67年。67载栉风沐雨,67载攻坚克难,前后三代科研人员扎根兴隆,从零开始创业,潜心技术攻关,只为将海南打造成全球优质可可原产地,只为让中国可可走得更远。
第一代:摸习性
栉风沐雨观察记录
摸清可可生长习性
“那时归侨带回种子种植的可可树,长相很好,证明可可树很适合在兴隆生长。我们研究兴隆的可可树,每天观察它。”虽然已过去60多年,今年89岁的老教授张籍香对当年研究可可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 兴隆|可可传奇——从偶然落户到名扬全球,海南可可“傲”然甜蜜】
兴隆|可可传奇——从偶然落户到名扬全球,海南可可“傲”然甜蜜
文章插图
海南第一代可可科研人员张籍香在观察可可生长情况。
1958年,张籍香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兴隆试验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的前身,以下简称兴隆试验站)工作。刚进试验站,她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兴隆华侨农场看可可树。
“那时为了填补国家热带作物研究领域的空白,我们开始研究饮料作物可可。”她说。
据资料记载,1956年,因为兴隆可可树种得好,当时的保亭育种站和海南植物园(现万宁市东岭农场)陆续试种可可。1960年,兴隆试验站引种可可,并进行科研立项,开始对可可生长习性进行研究。
“当年,可可果是十分稀罕的宝贝。为了种植可可,1960年海南从国外引入10筐可可果,每一筐里有100个可可鲜果。其中两筐给我们,我去儋州接收了这批可可果。”张籍香回忆说,那时正好是1月,天气很冷,这批可可果需要马上处理,否则会丧失发芽能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立即发动干部职工破壳取出可可种子。用米糠将包裹种子的白色果肉一点点搓掉,洗干净,然后放入苗圃。“夜晚室外温度低,我们就在苗圃周围升起篝火,为刚入圃的可可种子保暖,彻夜不眠。”她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