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 运用天然食物成分进行人类肿瘤的化学预防是国际上的重点研究课题 。 茶的广泛保健作用 , 自古以来就有记载 。 近年来 , 国内外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茶的防癌作用 , 取得了不少结果 。 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1)能在人体(人)内外阻断能对抗多种致癌物在多种生物学短测系统中的致突变作用;(3)能抑制小鼠体内移杆性肿瘤的生长;(4)能防止多种化学致癌物对实验研究(包括实验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中已得到充分证明 。 无论是哪种茶叶 , 对动物的化学致癌或移植性肿瘤 , 都有不同程度的防癌效果 。 然而 , 尚缺乏茶叶在人体(群)中预防效果的直接证据 。 在茶叶防癌有效成份方面 , 国内外科学家都侧重于研究茶多酚及其所含儿茶素(以EGCG为主)的作用 , 而缺乏对茶中其他潜在的有效成分(如微量元素、维生素、茶多糖、茶黄酮类、酚酸类)的作用以及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 在茶叶防癌机理的研究方面 , 国内外的初步结果表明茶能减少致癌物与靶细胞DNA加合物的生成 , 具有抗氧化功能(清除自由基) , 能恢复促癌剂所致的细胞间信息交流 , 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能杀伤多种肿瘤细胞株 。 但尚缺乏系统地从化学致癌各个关键环节同时研究多种作用机理的报导 。
一、茶中有效成分的筛检 我们选用一组反映多阶段化学致癌过程的短筛试验对茶中18种主要成分进行了筛检 , 试验样品包括:绿茶水提取物、茶多酚(40%、70%、90%纯度)、儿茶素单体(EGCG、ECG、EGC、EC)、茶色素、茶多糖、咖啡碱、维生素C、维生素E、锌、硒、锰、钼 。 检测项目包括:对丝裂霉素C诱发的V79细胞基因正向突变及微核发生的影响;V79细胞代谢协作试验及Hela细胞存活和软琼脂生长试验 。 主要的发展为:(1)各种成分在短测试验中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效果 。 根据作用强度和在茶叶中的含量 , 我们认为主要有效成分为茶多酚及儿茶素单元体和茶色素 。 茶多糖和咖啡碱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 但在茶叶中含量很少 。 这里应强调指出 , 尽管茶多酚及儿茶素单体在各项试验具有明显作用 , 但是如果按同等浓度计 , 任何单一组分的作用强度均不如茶的全部水提取物 。 (2)首次证明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色素与茶多酚同样有效 , 为进一步研究茶色素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茶的防癌作用机理 在茶及其成分的防癌作用机理研究方面 , 过去国外在茶叶的抗氧化作用以及DNA加合物方面有过一些报告 。
我们从6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所获得的主要结果为:(1)抑制致癌剂与靶器官DNA共价;(2)抗氧化作用椖芟灾抑制癌基因表达一饮茶或涂抹EGCG对促癌物(TPA)及香烟中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小鼠c-myc、PCK、C-raf和c-H-ras以及ODC基因表达均有抑制作用 。 (4)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椂韵赴腄NA合成有抑制作用 , 他可能并非是对肿瘤细胞特异性表现;同时 , 细胞周期分布试验的结果表明ECG和EGCG主要抑制细胞由G期向S期移行 , 这一作用可能是抑制细胞前体物掺入的主要原因 。 (5)免疫调节棽韬筒璩煞侄砸浦残灾琢龊突对HIV和 肝病毒在体外室验中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 提示茶叶及其成分可能主要对化学致癌过程有预防作用 。 根据所获结果 , 我们认为抗氧化、预防DNA损伤以及免疫调节是主要的机理 , 尽管在各种机理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 。 这些结果为今后进一步阐明茶的防癌机理指明了方向 , 同时也为验证茶及其成分的防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癌症高危人群的干预试验 茶的防癌作用已有比较充分的实验证据 , 包括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 。 然而 , 茶的防癌作用最终还需要人体证据的支持 。 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目前尚有不同结论 。 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 饮茶与癌症死亡率呈负相关 , 而某些西方学者的流行病学研究所得的结果为正相关 。 如德国学者(F.J.Tener等)报导在香港做的调查表明 , 在200名女性肺癌患者中 , 饮茶者患肺癌的相对危险性为2.7(以饮自来水者的危险性为1) 。 英国学者(Kinler)也报导胃、肺和直肠癌死亡率均与饮茶呈正相关 。 由于影响癌症发生的因素很多 ,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很难控制除饮茶以外的众多混杂因素 。 因此 , 只有进行人群干预研究才能得到确切的结论 。 但人群干预研究需要的人力、财力很可观 , 还需要很长时间 。 因此 , 迄今尚无具有说服力的人群干预研究结果 。
推荐阅读
- 茶叶美容法,简单经济效果好
- 哪6种水果能有效预防大肠癌
- 台湾省特色茶的起源与发展,湖南茶叶加盟
- 泡茶时如何控制茶叶投放量
- 8个育儿小知识,帮你有效的进行育儿
- 唐萌角 周国始祖余超贤讨茶,信阳毛尖茶叶
- 精彩盖碗茶,茶叶农药残留
- 豆浆加茶水大大提高防癌效果
- 茶叶中的EGCG能预防艾滋
- 茶叶消除口中蒜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