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茶:君山银针,沩山白毛尖,黑茶,北港毛尖

【湖南名茶:君山银针,沩山白毛尖,黑茶,北港毛尖】1.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 , 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岛 , 君山又名洞庭山 。 为黄茶类针形茶 , 有“金镶玉”之称 , 其售价为当今名优茶之最 。 君山茶曾用名黄翎毛、白毛尖 , 1957年始定今名 。
君山宛如于西洞庭湖中一块绿宝石 , 刘禹锡有诗赞曰“遥看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古老的君山 , 物产万类 , 以茶最享盛名 。 古时君山茶年产仅一斤多 , 清朝尚有贡尖、贡蔸之分(即银针、毛尖) 。 乾隆下江南后 , 下诏岁贡十八斤 。 即时是今天 , 茶园扩展 , 年产量也只得300公斤 , 1994年春 , 产地的出厂价为每公斤1200元 。 除却乌龙 , 其它茶类中也只有龙井可比价了 。
君山银针采摘始于清明前三天左右 , 直接拣采芽头 。 盛茶蓝内须衬以白布以防擦伤芽头和茸毛 。 芽头要求长25 - 30毫米 , 宽3 - 4毫米 , 芽蒂长约2毫米 , 肥硕重实 , 一芽头含三、四个已分化却未展开的叶片 。 每公斤银针约需5万个芽头 。 制作工艺在近年内有所改革 , 将杀青改为蒸青 , 以提高芽头在杯中竖立的概率 。
成品茶按芽头肥瘦、曲直 , 色泽亮暗进行分级 。 以壮实挺直亮黄为上 。 优质茶芽头肥壮 , 紧实挺直 , 芽身金黄 , 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 , 香气清纯 , 叶底嫩黄匀亮 。 实为黄茶之珍品 。
君山银针需以玻璃杯冲泡 , 冲泡初始 , 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 , 随后缓缓降落 , 竖立于杯底 , 忽升忽降 , 蔚为壮观 , 有“三起三落”之称 。 最后竖沉于杯底 , 如刀枪林立 , 似群笋破土 , 堆绿叠翠 , 令人心仪 。 其原因极简单 , 不过是“轻者浮 , 重者沉” 。 “三起三落” , 因茶芽吸水膨胀和重量增加不同步 , 芽头比重瞬间变化而引起 。 最外一层芽肉吸水 , 比重增大即下沉 , 随后芽头体积膨胀 , 比重变小则上升 , 继续吸水又下降 , 如此往复 , 升而复沉 , 沉而复升 。 此类现象 , 其它芽头肥壮的茶也有出现 , 但不及君山银针频繁 。
2.沩山白毛尖
产于湖南宁乡县大沩山之沩山乡 。 属黄茶 。 沩山茶之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 民国时期仍有记载曰沩山茶之香嫩清纯不让龙井、武夷 。 以密印寺院内所出为最佳 。 又有传说 , 院内一老禅师 , 善作茶 , 又能识沩山地土和山向 , 何处产茶为佳 。 文革时期曾发现寺内大佛像体内存茶30余斤 , 有人称此为“茶禅一味”之见证云云 。 甘肃、新疆等地喜饮此茶 。
沩山海拔千余米 , 山上有天然盆地 , 地势高峻 , 群峰环抱 , 纵横10余公里 , 为盛产茶叶之所 。 密印寺位于沩山主封之下 , 林木繁茂 , 又有卢花泉瀑布一泻千里 。 加之境内溪何密布 , 常年云烟飘渺 , 罕见天日 。 茶园饱受雾露滋润 。
沩山白毛尖于清明后7-8天开采 , 芽叶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 。 当天采摘当天制 , 以保持芽叶的新鲜度 。 制作工艺中 , 熏烟为沩山白毛尖独特之处 , 乃关键工序 。 发烟燃料为新鲜芳香之枫果球和黄藤 , 暗火慢焙以提高烟气浓度 , 以便茶叶充分吸附烟气中的芳香物质 。 悦鼻的烟香为沩山白毛尖的特点 。
成茶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 , 色泽黄亮油润 , 白毫显露 , 汤色橙黄明亮 , 松烟香芬芳浓厚 。
3.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兴于16世纪末期 , 原产于安化 。 最早产于资江边苞芷园 , 后转至资江沿岸雅坪雀、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 , 以江南为集中地 , 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 。 现产区以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