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

乌龙茶具有天然花果香香气和特殊的香韵 , 与其当地的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生态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 。 从工艺角度看 , 制工精细 , 尤其是特有的做青技术 , 有效控制青叶的酶性氧化 , 而后通过炒青适时制止了酶性氧化 , 促使青叶以非酶性氧化状态进入了造型和干燥 , 是形成其独特的品质风格的重要因素 。
各地乌龙茶加工方法不同 , 如摇青、浪青、室内搅拌、揉捻、包揉、干燥等技法存在差异 。 但归结起来乌龙茶初制的基本工艺流程大体上是一样的 , 即为鲜叶→晒青或萎凋→做青→炒青→造型与干燥 。
(一)鲜叶采摘技术原理1.适制乌龙茶的品种特点(1)主要适制的乌龙茶品种 适于加工乌龙茶的品种主要有铁观音、本山、黄梭、毛蟹、梅占、奇兰、福建水仙、凤凰水仙、肉桂、凤凰单枞、岭头单枞、八仙、大叶乌龙、矮脚乌龙、青心乌龙、台茶12号、台茶13号、悦茗香、黄奇、丹桂、茗科1号等 。 此外还有珍稀品种大红袍、铁罗汉等 。
(2)生物学特点 适制乌龙茶的品种 , 鲜叶表皮都有较厚的角质层 。 角质层外被有蜡质层 , 蜡质层的主要成分是高碳脂肪酸和高碳一元脂肪醇 。 在鲜叶加工过程中 , 蜡质层分解与转化 , 产生香气成分 , 这是乌龙茶香气来源之一 。 不同品种蜡质层的花纹不同 。 据严学成研究 , 水仙品种上表皮蜡质层呈花纹状 , 铁观音为花痕状 。
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 , 叶的下表皮细胞大都具有腺鳞(除大叶乌龙外) , 见表3-3-1 。 腺鳞有分泌芳香物质的功能 , 是乌龙茶香气的又一来源 。 此外 , 乌龙茶鲜叶叶片气孔的密度和大小也因品种不同而异 , 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做青时间的长短及香型的变化 。
表3-3-1部分乌龙茶品种的叶片结构
品种
叶厚
(微米)
角质层厚
(微米)
气孔数
12.5×10
气孔大小
长(微米)×宽(微米)
腺鳞
梅占
280
2
130~145
40×36

水仙
240
2
136~148
40×48

【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大叶乌龙
260~270
2
152~168
40×36

毛蟹
260~270
2
155~197
44×32

铁观音
280~300
2
181~208
40×32

木山
320~360
2~3
201~208
40×36

奇兰
268~275
1.5
263
40×36

黄棪
380~400
2
339~341
40×36

(3)主要生化成分状况 乌龙茶各品种间的内含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 据福建省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茶叶研究所对水仙、铁观音、黄梭、毛蟹等13个乌龙茶品种鲜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 其结果是:茶多酚总量为21.14%~30.71%;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02%~2.99%;酚氨比值为8.5~14.6 , 介于绿茶品种和红茶品种之间;儿茶素总量为141.71~199.62毫克/克 , 其中非酯型儿茶素为47.9887.29毫克/克 , 酯型儿茶素为87.5~122.64毫克/克;水浸出物总量为34.86%~44.41% 。 品种间内含物的差异 , 为乌龙茶品质区别形成奠定了生化基础 。
2.鲜叶采摘要求(1)新梢成熟度 采摘乌龙茶鲜叶 , 一般以芽梢停止生长(形成驻芽)后为 。 宜 , 鲜叶要求比较成熟 。 成熟的叶片内部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叶绿体趋向衰老 , 衰老的叶绿体出芽退化产生原质体 , 使类胡萝卜素增加 。 ②叶肉细胞分化 , 叶绿体片层清晰并具有1个至多个的巨型淀粉粒 , 随淀粉粒的扩大 , 使基质充满淀粉 , 从而形成造粉体 。 此外 , 在较成熟的叶片中脂类颗粒(称亲锇颗粒)增多 , 这种生理结构在l芽1叶的嫩梢中是没有的 。 这些能溶于乙醚的脂类物质和大量的淀粉 , 是乌龙茶初制中形成浓郁香气和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