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是中国本土文化 , 其源头可上溯至史前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 , 是源于桌椅形制的革新
?围坐一桌、现代意义上的会食 , 宋朝才流行
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当下 , 一个让人们纠结的饮食方式问题重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是继续大团圆式的会食 , 还是实行西式的分餐?
【历史|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中国人的传统聚会 , 不论是在家中或是在餐馆 , 如果是享用中餐 , 一般都是采用围桌会食的方式 , 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 。 这种亲密接触的会食方式 , 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 , 甚至一些金发碧眼者也偶尔以会食为一乐事 。
文章图片
(一)分餐制是本土文化 , 史前就在用
这种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 , 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 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 , 它确实算不上优良 。 其实 , 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 , 存在的时间也就是1000年多一点 。 反倒是优良的分餐制比它更古老 , 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3000千年 。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 , 一般都是席地而坐 , 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 , 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 , 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 。 后来说的“筵席” , 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 。 《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 , 还乡娶妻孟光 , 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 , 为人帮工 。 梁鸿每当打工回来 , 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 , 并将食案举至额前 , 捧到丈夫面前 , 以示敬重 。 孟光的举案齐眉 , 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传 。 又据《汉书·外戚传》说:“许后朝皇太后 , 亲奉案上食 。 ”因为食案不大不重 , 一般只限一人使用 , 所以妇人也能轻而易举 。
我们更可以由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绘画资料 , 看到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 。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 , 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 却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景 。 低矮的食案是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而设计的 , 从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 , 出土了不少实物 , 以木质的为多 , 常常饰有漂亮的漆绘图案 。 汉代呈送食物使用一种案盘 , 或圆或方 , 有实物出土 , 也有画像石描绘出的图像 。
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 , 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发明 。 考古已经发掘到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 。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 。 木案平面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 , 长约1米 , 宽约30厘米;案下三面有木条做成的支架 , 高仅15厘米左右;木案通涂红彩 , 有的还用白色绘出边框图案 。 木案出土时都放置在死者棺前 , 案上还放有酒具多种 , 有杯、觚和用于温酒的斝(音“甲”——编者注) 。 稍小一些的墓 , 棺前放的不是木案 , 而是一块长50厘米的厚木板 , 板上照例也摆上酒器 。 陶寺还发现了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 , 略小于木案 , 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蹄、猪肘 , 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套厨房用具实物 。 木俎最高不过25厘米 , 可以想见当时长于烹调的主妇们 , 操作时一定也坐在地上 。 汉代厨人仍是以这个方式作业 , 出土的许多庖厨陶俑全是蹲坐地上 , 面前摆着低矮的俎案 , 俎上堆满了生鲜食料 。
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 , 它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 , 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 。 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 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 。 当然最初的分餐制 , 与后来等级制森严的文明社会的分餐制有本质区别 , 但在渊源上考察 , 恐怕也很难将它们说成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 。 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 , 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 , 而且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 , 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
推荐阅读
- 孩子|春天多给孩子做这蒸菜,10分钟能做好,营养高味道棒,孩子爱吃长得快
- 菜谱|孩子最爱的快手早餐,吃1口胜5口,卷一卷10分钟就上桌!
- 积分|会员福利|宁波机场联手“老字号”送福利啦
- 烹调|吃猪肝别一味图嫩 至少急火炒五分钟
- 油麦菜|红枣加糯米这种吃法火了,软糯香甜,5分钟出锅,常吃皮肤嫩又滑
- |“大家猜猜这两张到底哪张是原图?”这是张送分题啊!
-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最美的春天,藏在万亩竹海间的春分盛宴
- 营养早餐|早餐三明治,提前一晚准备好,早餐10分钟搞定,健康又美味
- 沙拉酱|早餐三明治,提前一晚准备好,早餐10分钟搞定,健康又美味
- 辣椒|春天干燥,要多吃“补水菜”,分享4道家常菜,常吃皮肤光滑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