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采茶戏

旧名“三脚班”、“半班” 。 清初 , 抚州诸县连年灾荒 , 民多流徙 , 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 , 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 , 开始脱离灯采表演 , 形成独立的“三脚班” , 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 。 其发祥地就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的交界地区 。 该地区早就流行的宜黄戏 , 为抚州“三脚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条件 。
初期的抚州“三脚班”仅有一旦一丑 ,  外加一个“坐堂”(锣鼓手) , 演唱单台戏和小戏 。 至康熙、乾隆年间 , 才增加了小生行当 。 清末民初 , “三脚班”开始向“半班”过渡 , 人员由三个增至七、八个 , 并增加了花脸老生行当 , 生旦净末丑齐全 , 伴奏乐器也增加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 。 1934年 , 崇仁县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组建抚州采茶戏的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 。 尔后 , 职业半班相继成立 。 一些抚州傀儡戏的部分老艺人 , 也加入“半班”演出 , 并将本剧种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带进了采茶戏 。 抗战胜利后 , 丰城、高安的丝弦班进入抚州 , 同抚州“半班”艺人汇合 , 又给采茶戏带来了“本调”、“小花调”等新腔 , 与本地单台调、会田调相结合 , 分别发展为抚州“本调”和“抚调” 。
抚州采茶戏 , 土生土长 , 健康质朴 , 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 , 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 , 通俗易懂 , 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生活气息 。
抚州采茶戏唱腔 , 大都来自民歌小调 , 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 其传统的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曲牌体腔调 , 后经发展创新 , 已出现大量板腔体唱腔 。 它的词格一般为上下对偶的五字句、七字句或者十字句乐段 。 旋律特征为字多腔少 , 简洁明快 , 每一唱段的行腔与地方语言的音调结合甚密 , 似吟似诉 , 颇具说唱音乐之风格 。 抚州采茶戏唱腔以纯正的抚州话为语言标准 。 演唱时分男女分腔都用本噪 , 特别要求吐字的清晰与运腔的圆润 。 总体唱腔可分为戏曲正调、戏曲杂调和民歌小调三类: 戏曲正调──系扳腔体腔调 , 有本调、抚调、单台调、川调四种 。 本调是吸收丰城丝弦班的本调 , 掺合本地单台调等发展而成的 。 它是上下句结构的徵调式唱腔 , 男、女分腔 , 有正板( 亦称“长韵”)、简板、叠板、快板、倒板、摇板、散板、 清板、哭头等板式 。 抚调是由本地会母调掺合高安丝弦班的小花调发展而成 。 它是上下句结构的宫调式唱腔 , 有男腔、女腔和丑腔的区分 , 并和本调一样 , 具有丰富的板式 。 单台调是本剧种最老唱腔 , 不分男女腔 , 但有四句三韵和两韵 , 正弦(徵调式)和反弦( 宫调式)的区别 , 还有简板 。 川调是由外来川调掺合单台调和双劝夫调的简板发展而成 。 它男女腔调略分 , 具有徵调式和宫调式两种收腔法 , 还有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简板 。
戏曲杂调──主要是三脚班小戏中的腔调 , 一般以戏名为曲名 , 如“三伢子放牛调”、“捡春菇调”、“卖樱桃调”、“卖花线调”、“双劝夫调”、“下南京调”、“王妈妈骂鸡调”、“补背褡调”等等 。 还有一部份则是三脚班后期吸收来的“南词”、“北词”、“信调”等等 。 另外 , 还包括一些吟唱音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