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为什么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五 )


陇南,为什么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章插图

▲ 武都裕和 , 白叟正在采茶 。 摄影/冉创昌
最早的“七夕”传说同样在今生发:“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这首西汉水畔象征恋爱的诗歌 , 据赵逵夫传授考据 , 也许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最早印刻 。 今日象征恋爱的七夕 , 其实最早是一个独属于姑娘的节日:在甘肃陇南的西和、礼县交壤一带 , “乞巧”风尚自两汉期间 , 传播至今 。
陇南,为什么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章插图
▲ 乞巧前夜 , 西和县汉源镇牌楼村的李晓英为乞巧姑娘们教授刺绣工艺 。 摄影/冉创昌
而若要深究陇南最“本土”的文化 , 则源于已经消逝的古代西部平易近族:氐人和羌人 。 曾在汗青上“背蜀面秦 , 峭绝险固”的氐族杨氏仇池国 , 现在已当作遗迹 , 而氐族这个称雄陇南的平易近族 , 也已在岁月流水中散落当作汉、彝、白、纳西、哈尼等平易近族的一部门 。 时至今日 , 良多姓杨、姜、符、强等姓氏的人 , 身上都可能流着氐人这支高山古族的血 。
陇南,为什么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章插图

▲ 氐族后裔文县白马人 , 他们头戴的是插着白鸡翎的沙嘎帽 。 摄影/李玉明
自巴蜀传播的二郎神传说 , 也是氐人传播至今的故事之一 。 现在 , 仍有氐族后裔文县白马人糊口在高山之间 。 这支“东亚最古老的的部族” , 能酒善歌 , 绕火而行 , 跳着古老的面具舞“池哥昼” , 沙嘎帽上的白鸡翎随风飘零 , 诉说千年 。
陇南,为什么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章插图

▲ 风雪之中的池哥昼 , 池哥指面具 , 昼是跳的意思 , 池哥昼也就是面具舞 。 面具上的第三只眼 , 可与巴蜀三星堆出土的“三眼神人”互为印证 。 摄影/冉创昌
西海说神聊雄浑与南国灵秀 , 汉唐古韵与现代新风 , 每一种在陇南的文化 , 追索起来 , 都如统一张趣味实足的拼图 。 但另一方面看 , 这张汗青交织的文化拼图当然多彩 , 背后倒是群山万壑所导致的地缘朋分 。
陇南,为什么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章插图

▲ 文县丹堡二十四道拐 , 这样的盘山路在陇南很常见 。 摄影/冉创昌
陇南人走出大山的希冀 , 也许自秦人时代起头 , 就从未改变 。 山是奇险的景不雅 , 也是幸福糊口的阻隔 。 陇南地域高山遍布 , 闭塞的交通让陇南丰硕的物产久不为人知;而多雨潮湿的天气和复杂的水系 , 也让要么沿河谷地聚居 , 要么依山而居坐落峡谷的山平易近 , 接管一年一度夏秋时节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难的考验 。
陇南,为什么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章插图
▲ 武都张坝古村子 , 仍保留着陇南山平易近的室第风貌 。 摄影/冉创昌
幸而 , 交通阻隔正在一点点被打破:当作武、十天高速公路 , 让陇南高速逐渐当作网;当作县机场 , 则自群山万壑中毗连全国各地;而孙中山师长教师在《开国方略》中 , 最早提出建筑兰渝铁路 , “颠末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域”的构思 , 也在2017年9月底 , 打通西段秦岭的天险 , 全线贯串陇南这片深山中的宝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