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杰|比植物肉更有“肉味”的细胞肉来了,你会选择吃吗?

比植物肉更有“肉味”的细胞肉来了 , 你会选择吃吗?
2022年6月10日 , 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五花肉”诞生 。
同一天 , 美国初创企业Eat Just在亚洲最大的细胞肉工厂破土动工 , 地点在新加坡 。
为了改变自身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 , 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允许细胞肉进入餐厅的国家 。 这种从实验室“养殖”出来的肉不受地域资源限制 , 能稳定地实现本地供应 。
与人们熟悉的植物肉相比 , 细胞肉口感更有“肉味” , 更接近于真实的动物肉 。 研发出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周光宏曾表示 , 从商业角度上看 , 如果该技术能替代十分之一的畜牧业 , 对应的产值就能达到上万亿元 。
不过在今天 , 万亿元产值的细胞肉产业尚在起步阶段 , 大多数研发成果局限于实验室内 , 少数企业正在建设规模化生产工厂 。 对大部分公众而言 , 细胞肉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 。 如果有人走进新加坡一家餐厅 , 点一份17美元的炸鸡块 , 很难意识到 , 自己口中咀嚼的鸡肉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食物革命 。
奶牛们命运的终点不再是屠宰场
这是一场特殊的烹饪直播 。 在伦敦的直播现场 , 世界顶级厨师理查德·麦格温正在处理一种他最熟悉也最陌生的食材——牛肉 。 他的目标是制出一个牛肉汉堡 , 再平常不过 , 但他小心翼翼的神情却被镜头捕捉到 , 传给了镜头另一端的几万名观众 。 因为汉堡中间夹着的一块小小牛肉价值就超过了30万美元 , 这是全球首块体外培养出的细胞培养肉 。 这场直播发生在2013年 。
它的创造者是“细胞培养肉”之父、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组织工程学教授马克·波斯特 。 他先从牛颈提取出一种称为“肌卫星细胞”的特殊干细胞 , 将其置于生物培养基中让它们自行分化、繁殖和生长 。 这种细胞的优点是很容易分化 , 后期会逐渐合并形成原始肌纤维 , 最终形成一条细薄的粉红色肌肉条 。 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三周内 , 而养一头牛至少要2~3年 。 波斯特指出 , 运用这一技术 , 理论上可以将一头奶牛制作的汉堡数量从100个增加到1亿个 , 这意味着人类使用的牲畜数量可减少100万头 。
丁世杰|比植物肉更有“肉味”的细胞肉来了,你会选择吃吗?
文章图片

“细胞培养肉”之父马克·波斯特 。
《时代》杂志在采访了波斯特以后 , 描述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牧场上的奶牛一边悠闲地散步 , 一边吃着三叶草 , 每隔几个月 , 兽医会给它们打上几针局部麻醉剂 , 从其侧腹中取出一块只有胡椒大小的肌肉活体组织 , 送往几公里外波斯特的实验室 , 而伤口被缝合后的奶牛将回到牧场 。 几周之后 , 在马斯特里赫特的高端餐厅 , 当顾客们享受地咀嚼着源自奶牛的牛肉时 , 奶牛仍在草地上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 。 也就是说 , 奶牛们命运的终点不再是屠宰场 。
和传统畜牧业相比 , 实验室“养殖”出来的细胞肉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 畜牧养殖业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 研究表明 , 与传统肉类生产方式相比 , 培养肉可以降低30%~50%的能源消耗 , 降低 70%~9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90%以上的土地使用 。
南京周子未来成立于2019年 , 是中国内地首家细胞肉企业 。 波斯特培养的细胞肉领域第一位博士、南京周子未来CEO丁世杰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 , 理想中的细胞肉既能缩短肉类生产时间 , 又能节省土地、减少污染、保护动物 , 全程工业化生产的培养肉产品质量更可控 , 且可以定制化生产 。 但现在 , 主要的挑战在于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