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全世界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实在太卷了( 三 )


上海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地方 , 无疑是静安区的南京西路街道 , 这里每平方千米就有57.9家咖啡馆 。 同样毗邻的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 , 每平方千米有57.4家咖啡馆 , 如果我们走在那里的马路上 , 会发现每走十几步就能看见一家咖啡馆 。
△南京西路咖啡馆最多 。 /数据来源于上观新闻和美团 。
虽然上海坐拥全国最多的星巴克门店 , 但也有众多国际咖啡品牌连锁竞相林立 。
令不少人意外的是 , 在上海 , 咖啡馆的主流并不是连锁店 , 而是连锁店面在10家以下的独立咖啡馆 , 这些咖啡馆主打精品咖啡 , 占到了64% , 比如南京西路和瑞金二路的独立咖啡馆就分别占到了69%和82% 。
△南京西路街景 , 这条不足4000米的道路上共有79家咖啡馆 。 /图虫创意
密度如此之高 , 难怪都说咖啡开到上海就是开到了内卷风暴中心 。 这也逼得上海咖啡馆要拿出浑身解数 , 不同咖啡馆的打法和定位都有所不同:有的侧重技术流 , 从原料、供应链和咖啡师培养入手 , 比如Seesaw主打的就是世界各地咖啡原产地直接进货 。
有的侧重性价比 , 上海本土品牌Manner被称为“咖啡界优衣库” , 从小店模式切入市场日常化成快消零售饮品 。
有的从品牌定位、门店社交属性入手 , 将咖啡馆打造成设计美感极强的社交文化空间 , 比如M Stand主打中产高端商务场景 , Blue Bottle coffee素以简约高级感为名 , 在上海的选址也颇具用心——坐落在苏州河畔 , 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清水红砖建筑 。
△蓝瓶咖啡选址用心 , 环境复古优雅 。 /视觉中国
走国潮路线的咖啡店 , 更是刷新了咖啡界的创意新高度 。 融入桂花、陈皮、酒酿等多种中国传统饮食元素的咖啡 , 正在上海精品咖啡消费市场形成一股“国潮风” , 比如上海人民广场的“follow嘿” 就在供应一整套“上海”系列咖啡 , 包括弄堂奶咖、上海清咖、黑糖清咖等 , 号称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做‘中式咖啡’” 。
最近各种跨界品牌的入局 , 又在咖啡界掀起不少狂潮 。 情人节当天中国邮政第一家邮局咖啡正式落地厦门 , 而狗不理、同仁堂、中石化等也随之准备分一杯羹 。
越来越多咖啡新势力鏖战上海滩 , 最终谁能笑到最后 , 上海人也没法预判 。 但毫无疑问 , 最大的赢家 , 莫过于那些嗜咖啡如命的上海人 。
△上海成了咖啡界内卷风暴中心 。 /视觉中国
03
上海人吃咖啡 , 吃的到底是什么?
毫不夸张地说 , 阿拉上海人就是泡在咖啡里长大的 。 回看上海人喝咖啡的历史 , 你会发现咖啡流动的韵律 , 是跟这座城的回忆萦绕在一起的 。
曾看过胡守训回忆过《老上海咖啡馆点滴》 , 他从1956年以前就开始喝咖啡 , 那时候大概4、5岁 , 一家三代都喜欢喝咖啡 , 他和太太谈恋爱也在上海咖啡馆 , 结婚还给营业员发了喜糖 , 有了小孩也推着儿童车来 。 直到2001年那家上海咖啡馆关门 , 他才惊觉自己对咖啡馆的感情有多深 。
中国众多城市里 , 最能与咖啡文化水乳交融的 , 绝对是上海 。 在海派文化的长期熏陶下 , 这座城市形成独特的咖啡文化 , 与它海纳百川、开明睿智的城市气质完美契合 。
上海咖啡店的氛围浓厚 。 /视觉中国
老艺术家聊过最浓烈草根的南洋咖啡 , 还聊过最能打的国产云南咖啡 , 而海派咖啡 , 很多人会用小资洋气、布尔乔亚情调来形容它的气质 。
但在我看来 , 这不足以概括 , 海派咖啡折射的是上海最开放创新的一面 , 也是上海最有生活气息的代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