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饺子店众多,为啥难出全国性品牌?( 二 )


观察君梳理了饺子的发展历程 , 发现饺子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大众创业时期 , 标准化、品牌化时期和细分突围时期 。 总的来说 , 饺子有过受国际资本亲睐的高光时刻 , 而现在进入了品类的深耕期 。
1、大众创业“下饺子”
近现代的人口迁徙 , 为饺子的移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最早有如清末闯关东时期 , 汉人到东北去开饺子馆 , 如今沈阳开了180多年的饺子老字号“老边饺子馆”便是河北人闯关东时从街边小铺做起来的 , 以独特的汤煸馅技艺闻名 , 现在在东北还有150家店 , 口碑一直很好 。
而上世纪90年代东北下岗潮之后 , 更是东北饺子向外发展的窗口期 。
一方面是很多人下岗后没有一技之长 , 只能通过小本生意创业谋出路 ,如开饭店、卖水果 , 如今的麻辣烫老大杨国福麻辣烫也是从那个时候一步步做强做大的 , 而卖饺子这种技术含量不高 , 门槛又很低的生意 , 理所当然也是很多人的谋生手段 。
另一方面 , 东北经济衰落之后人口大规模外迁 , 顺便把北方饺子带到了天南海北 ,以至于到现在南方不少城市还很容易找到经营“东北水饺”或“北方饺子”的餐馆 。 例如南方特有的东北饺子馆 , 基本是东北夫妻二人自己经营 , 门店不大 , 没什么装修 , 常年卖几样东北水饺 , 配一些拍黄瓜等凉菜 , 没什么新意 , 但收入也能养家糊口 。
而在北方饺子渗透南方的时候 , 洋快餐进入中国 , 给了国内餐饮很大的启发 , 中餐开始快速标准化、品牌化 , 饺子也不例外 。
2、饺子的标准化与品牌化
上世纪90年代 , 麦肯进入中国之后对中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 这种冲击不是毁灭性的 , 而是开启了中餐的标准化进程 。
麦肯的标准化生产和运营是教科书式的范例 , 聪明的国人很快就学习并运用到中餐里 。 特别是米饭、粉面、饺子等刚需类中式快餐 , 纷纷从那时开始标准化和品牌化 。 饺子也从夫妻店模式迈入品牌连锁模式 。

全国性|饺子店众多,为啥难出全国性品牌?
文章图片

最早标准化、品牌化的是东方饺子王和大娘水饺 。 1993年 , 马松波卖掉原有的5间海鲜饺子馆 , 在哈尔滨创立第一家东方饺子王 , 走上了品牌经营之路 。 1996年 , 吴国强在常州创立大娘水饺 , 他曾公开表示“非常崇拜洋快餐” , 并以“传统中餐+洋快餐标准化”模式运营品牌 , 想把饺子做成能跟麦肯抗衡的中式快餐 。
在物质供不应求的时代 , 这两个品牌很快发展成为饺子头部品牌 , 并双双被资本看中 。
2013年12月 , 欧洲私募股权基金Capital Partners(CVC)收购大娘水饺集团 , 成为大娘水饺的控股股东 。 2015年12月 , 东方饺子王获国际知名投资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Family)旗下的投资基金的千万美元投资 , 彼时它已经有90多家直营店 , 3个中央工厂 , 2013年的营收为4.5亿元 。

全国性|饺子店众多,为啥难出全国性品牌?
文章图片

国际资本看中的无非是饺子极具东方特性 , 在全世界都有足够的认知 , 而饺子的标准化生产已经非常成熟 , 所以力推饺子发展出一个世界性饺子品牌 , 只是没想到 , 外资与中餐的磨合矛盾重重 。
不管是大娘水饺还是东方饺子王 , 联手资本以后不仅没有借力“飞升” , 反而在与外资的磨合中消耗掉原动力 , 之后两个品牌都陷入了缓慢发展期 , 而这一慢 , 就让后来的品牌有了可乘之机 , 船歌鱼水饺、喜家德、小恒水饺等纷纷乘机迎头赶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