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点餐的时候 , 要先把羊肉羊杂改刀 。 羊肉切大刀片 , 薄可透光 , 既保持充裕的口感 , 又尽可能细地切断肌肉纤维;羊肝要切小薄片 , 羊肝油大、少吃香吃多腻 , 切小片才能有更悠长的滋味;羊肚要切丝、羊肠要切段 , 这两个东西是最好吃的 , 肚脆嫩 , 切丝增大咀嚼面 , 感受其弹牙的口感 , 羊肠脆中带糯 , 小段切 , 一口一个 , 满足 。 四川的简阳羊汤 , 则更进一步地出现了猪骨、鱼肉与羊汤混合的做法:油炸过的鲫鱼用纱布包好 , 猪的棒子骨要留着骨髓更香 。 但它们都是配角 , 羊棒骨和羊肉才是主角 。 临起锅前 , 还要用羊油爆香姜末、茴香和胡椒 , 加入羊汤里 , 增色祛膻 。 吃的时候要来一块白腐乳 , 蘸着羊肉和鲫鱼肉吃 , 才够味道 。
显然 , 鲫鱼、猪骨和腐乳 , 都是最典型的农耕文明的物产 , 它们与羊汤的合而为一 , 标志着来自遥远西亚、来自游牧文明的羊肉 , 终于在曲折千年后 , 与农耕社会难舍难分地纠缠在一起 。 苏州的藏书羊肉 , 则堪称农耕时代羊汤制作最巅峰的作品 。 传统的做法是白汤的 , 要煮三遍 , 第一遍焯水 , 第二遍炖肉 , 第三遍羊肉放凉改刀后再加蔬菜、菌菇烫煮了吃 。 最后还能再加生抽、醋等调味料后喝汤 。
这个流程的复杂精进程度 , 一点都不逊于江浙地区吃螃蟹、吃江鲜刀鱼的劲儿 。
由于藏书羊汤是带皮慢慢炖煮的 , 会析出大量胶质 , 放凉之后 , 自然凝结成软糯的肉冻 。 苏州人称之为水晶羊糕 , 这是秋冬季节待客上好的零食、宴请必不可少的冷盘 。
公元1591年 , 明朝文人高濂在撰写书斋笔记《遵生八笺》时 , 描述了一种“色红 , 甚可观”的观赏植物:辣椒 。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并记下他看到印第安人食用辣椒的场景“这是一种比黑胡椒更辣的香料”后的几十年 ,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们迫不及待地把辣椒传到中国 。 以一种异域观赏植物的身份 , 向浙江和福建沿海的商人换取了他们最需要的丝绸、瓷器和茶叶 。
但逐渐向内地传播的过程中 , 辣椒来到了贵州、湖南这些古代缺盐的内陆地区 。
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 盐对于人们来说必不可或缺 , 也是烹制羊汤时用于提味的灵魂调料 。 也是在那个年代 , 湘黔地区的平民 , 想到了以辣椒来替代盐进行羊汤烹饪的做法:辣椒去膻、解腻、且有效节省盐的用量 。 来自万里之西的羊肉 , 与万里之东的辣椒 , 在中国 , 完成了历史性的碰撞 。
今天 , 在西南地区 , 有不少红油做底的羊汤 , 典型者如贵州六盘水的水城羊肉 。 它的做法与中原很多地区的羊汤无异 , 大抵是羊肉羊骨煮汤、取肉晾凉切片、放回骨汤里 。 但在吃法上 , 水城羊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吃的时候 , 一筷子米粉 , 一小勺炼好的羊油、一大勺红油辣椒 , 最后淋上滚烫的羊汤、切好片的羊肉和一把芫荽 。 羊油香、红油辣 , 雪白的米线形成强烈的反差 , 它与碧绿的芫荽增加了这碗羊汤的色彩饱和度 , 也将它的滋味拔升到顶点 。 至味 , 在江湖 。
但辣椒和羊肉的碰撞 , 绝不是中国羊汤地理的终局 。 在19世纪轰轰烈烈的下南洋风潮来临之时 , 中国具备最强海洋性的岭南地区 , 终于站到了时代的聚光灯下 。 仅仅饮食中 , 就出现了包括沙茶酱、鸡蛋仔、牛扒等等“洋派”的食品 。 羊汤 , 也不例外 。
广东人喜欢用腐竹和羊腩肉炖汤 , 称为“支竹羊腩煲” 。 这道菜辅料极其复杂 , 除了中国传统的荸荠、冬菇、腐竹、南乳之外 , 还有来自新大陆的花生油、辣椒 , 以及最具标志意义的柱侯酱 。
推荐阅读
- 羊肉|冬天到了,羊肉的多种炖法你都知道吗?
- 饼干|炖羊肉汤时,记住不要直接炖,诀窍告诉你,羊肉汤浓肉香,无膻味
- |煲羊肉汤,想要好喝别乱加料,老式传统做法0添加,汤鲜肉香还没膻味
- 羊肉|秋冬季多吃这碱性菜,3块钱1大把!包饺子比韭菜、白菜香多了
- 板栗|霜降后,吃牛羊肉不如吃它,肉嫩味美,营养滋补超解馋,贵也值得
- 肥肠|秋天,少吃猪牛羊肉,多吃3样,低热高蛋白,暖身暖胃,炖一锅真香!
- 玉米面|秋天,少吃猪牛羊肉,多吃“素中之肉”,随手一蒸一拌,比肉还香!
- 莱州|一位资深经营者分享,莱州朱桥羊汤商业高汤熬制秘方,鲜香可口
- 羊肉串|香到流口水的羊肉串,资深吃货都无法拒绝,吃了一口还想第二口
- 饮食文化|为啥欧美国家不炒菜,只有中国炒呢?背后3大原因让人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