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乡厨 一头系着传统 一头牵着希望( 三 )


记:有没有具体的实例呢?
曾:当然有 。 眉山青神是竹编之乡 , 魏芊芊曾是一名幼师 , 她和木匠丈夫回到山林中的老屋 , 开启诗意田园的美食生活 。 丈夫是一位木艺工作者 , 亲手建造了房屋和院落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一位游客到他们家讨了一杯茶、吃了一次饭 。 于是夫妻俩渐渐地将老屋运营成当地一处人气美食店 , 招牌美食就是魏芊芊从制作盐蛋这门传统手艺上 , 创新摸索出的一道糯米蛋 , 还有用当地竹子开创出的十二道竹餐 。
你看 , 一个乡间餐馆将当地的特产串联了起来 , 打出了名气 。 有了特色产业 , 游客再来这里就不会走马观花 , 匆匆而过 , 而是停下来、沉下来感受 。 这样一来 , 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打造就有了客观基础 , 一条新的乡村振兴之路就有了新的方向 。
用镜头记录下乡村的美好 , 记录下乡村的美味 ,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内涵 , 也是我们作为影视工作者对乡村振兴最大的助力 。
记:《乡厨》的拍摄过程 , 是否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护起到了作用?
曾:时代在进步 , 同时一些传统文化也在渐渐淡化 , 体现在乡村的美食上也非常明显 。 比如说以前乡厨做蒸菜 , 都用一个巨大的竹蒸笼加几片荷叶 。 但到了今天 , 乡厨也开始转用铝制蒸笼 , 因为铝蒸笼不仅轻便而且方便清洗 , 还不需要养护 。 但这样做出的菜 , 很多人吃了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 少的是什么呢?除了竹蒸笼本身自带的清香外 , 我觉得少了的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方式 。
还有我们这次拍摄到的黄牛梯田 。 现在农村都不用牛来耕田了 , 对于梯田这种特殊的田垄 , 也逐渐转用手扶拖拉机来工作 。 还有炊烟 , 现在乡村也基本上看不到烟囱里飘出炊烟了 , 因为天然气和电的普及 , 乡村也开始用新型能源来烹饪 。 这些都是时代的进步、文明的进步 , 但同时又会留下遗憾 , 因为以后可能就难以看到炊烟小溪黄牛牧童的山水田园画场景了 。
【王旭东|乡厨 一头系着传统 一头牵着希望】作为一个四川人 , 曾经经历过这种生活方式的人 ,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些传统的文化予以保护和记录 。 因此拍《乡厨》的时候 , 我们尤其注意记录这些正在消失的传统 , 希望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 , 让他们了解到前辈的生活状态 。
记录乡愁 展望未来
记:《乡厨》播出后 , 观众反馈最热烈的点是什么?
彬歌:从目前我们得到的反馈来看 , 有两个部分最受观众喜爱 。 第一个就是刚才曾老师提到的眉山青神的魏芊芊 , 他们做的美食不仅色香味美 , 而且竹制器皿也非常特别、精致 , 观众都说“山美水美人美” 。 另一个就是南部县升钟的卧龙鲊 , 长条形的大块蒸肉热腾腾地出炉 , 那种对味蕾的刺激瞬间爆炸 , 观众都说“看饿了”“流口水” 。
记:这次讲述了20位乡厨的故事 , 选人的标准是什么?
彬歌:最终选出来的这20个 , 有的祖祖辈辈都是乡厨 , 有的在小镇上坚守美味传承手艺 , 还有的返乡创业成为新乡厨……要说标准 , 第一个就是纯粹 , 要根植于乡间 , 保留着最纯粹的乡厨传统 。 二是没有经过现代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训练 。 关于这点 , 其实很多人很不理解 , 但在我看来 , 专业厨师也许厨艺非常出众 , 但纯粹性就不够 , 不能够展现乡厨最原汁原味的特色 。 第三就是要有故事性 。
记:其实从《乡厨》中 , 很多人看到了乡愁 。
彬歌:所谓乡愁 ,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段难舍难分的记忆 。 这份记忆最深刻的点 , 往往与美食相关 , 因此很多人将童年时外婆、妈妈做饭的味道视作乡愁 。 这份乡愁随着他们走出乡村 , 随着时间的发酵与沉淀越来越浓厚 。

推荐阅读